泉州崇德小学好不好?
泉州崇德小学好不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泉州崇德小学究竟怎么样呢?
泉州人其实是有文教传统的,特别是泉州府的官学历来地位尊崇,远近闻名。在泉州旧街(今东街)边,曾巍然屹立于一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高大建筑群,它是宋代泉州的文庙,又称紫阳书院。
宋绍兴八年(1138年),太学生王潮(莆田人)与王坚(进士,仙游人)等6人发起,在紫阳观之西南隅,建初等书舍,名为“道德堂”,以奉祀朱熹。这是泉州有史以来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开启了泉州“崇文重教、以资明经”的先河。
泉州的第二小学——泉州培元小学也有着百年的历史,它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前身是为纪念民国筹办福建师范学堂的经学家、教育家陈宝琛先生而命名的“陈宝琛学堂”。辛亥革命后,易名“泉州培元小学”,由清末举人周益泰、林翼龙等捐资创办,张元干等担任教师。
泉州的第三小学—泉州通政学校的创办,与泉州海关有着密切的关联。泉州自明代便有“福戚杭淮”四大商船同业公所,鸦片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南洋各岛更是中国的禁运区,加上欧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使泉州成为国内商品流出港澳的最捷途径。从1905年起,泉州兴起兴建泉州大沽口英租界热潮,泉州人陈守鼎看准了侨汇业这一潜力巨大的新的生财之道,便在泉籍菲律宾巨贾陈惜凤、泉州知名实业家张梦苏等联名上呈京内外机要为“通政商校”请愿并获准。于1926年3月正式迁入泉州关(现泉州市公安局)后园建筑内,这就是后来的泉州通政学校。
在抗战初期,由于日军南侵,福州沦陷,福建师范学校被迫迁往泉州,与泉州师范学校合并,设于泉州孔庙启明小学内。由于是临时校址,加之学生多、师资少,难以开课,福建师管区便调通政学校的学生到军中服佐,同时聘请孔瑞如、庄杞林、萧善因等名师到泉州师范任教,使这所学校在抗战时期的八年里面,教育蒸蒸日上。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恢复通政学校。但是,好景不长,通政学校仅仅存在三个月,便被日本鬼子炸毁。
日本投降后,通政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命名为“泉州人民小学”,1949年改名“泉州第二中心小学”,1951年改名“晋江第二中心小学”,1955年又改名“泉州第五中心小学”,1967年“文革”中改名“胜利学校”,1970年又改名“崇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