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鹿代表什么生肖?
“骊鹿”,即“荔枝鹿”。最早出现在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里,说东北荒中有树,高五十丈,枝叶茂盛,果实像龙眼,里面有一粒像杏仁,味道很甘甜,叫做“荔子”;这种果实的核很好吃,吃起来味道像松子一样。
这种果子并不是荔枝,但和荔枝长相类似,所以后人把一种形状类似荔枝的水果叫做“荔子”或者“荔枝”。而这种树的种子长得像杏仁,吃起来味道又像松子,所以也称为“荔子”或“荔枝”。 除了《神异经》外,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也有关于“荔枝”的记载,说明当时这种水果已经在朝廷出现。
那么现在问题出现了,“荔枝”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又对应着今天的哪一种水果呢? 根据目前最早的资料来看,“荔枝”的名字应该是由南朝梁代萧统起的。他在《文选·刘孝标〈广绝交书>序》里提到:“荔枝,江南所产,正赤色,味极甘美。”可见在梁代的时候,荔枝已经是非常常见的南方水果了。不过那个时候的荔枝应该是红色、近于红色的,而不是现在的果皮翠绿或者是青色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荔枝”对应的水果就是“龙眼”(Longan)! 因为“龙眼”原产于印度,《海药本草》有记载:“出南海诸国,今南方州郡皆有。”而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旅行家郦道元正是从西方人“龙眼”为“荔枝”,引《南方草木状》作为证据:“荔枝,树似榴,花黄色,实如鸡心,赤褐色,大如枣,核黄白色。”所以后来的学者们根据这个证据,就把 “荔枝”误认为是“龙眼”了。
然而,问题是没有得到解决的。首先,这种果子是不是龙眼还有待确定;即便是,它的来源地也不一定是印度。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龙眼是在东汉末年或者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而唐代段公路的《南粤笔记》里说,“荔枝生广州西南至雷州,北地亦种之……叶如桂,四季花,五采鲜明。”这里说的“荔枝”,其实也就是“龙眼”。因为这里的“荔枝”,可是当得起“北地种植”的赞誉啊! 从这段记载里我们还可以知道的是,至少唐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龙眼的树形和桂树有些相似,而且四季都开花,花是五彩缤纷的。 这么看来,如果前代没有记录过“荔枝”的话,那么这个“荔枝”很有可能是龙眼。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记载,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它们都没有提到龙眼的果肉颜色。
《海药本草》里提到龙眼“味甜,皮紫黑色,顶有小尖”;段公路的《南粤笔记》里则说“肉白色……核细长”。这两条记载看起来像是同一个物种,可是它们提到的果肉颜色却是恰恰相反的——黑与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说明这里的“荔枝”其实就是“龙眼”,只不过是不同的产区或者品种,导致肉质颜色有别。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龙眼”当成“荔枝”而大肆引用萧统的话呢?这恐怕是因为萧统的话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可至中夏”。
“可至中夏”意思就是可以长到中部和黄河流域地区,这与唐朝以后人们对“荔枝”的认知是相符的。而另外一条唐朝人的记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吴兢的《大唐故工部尚书柳公墓志铭并序》里提到“荔枝,南方之果也,生于岭表,传于汴洛,虽植根远域,结籽殊乡,然叶赤枝繁,华红白紫,实丹莹嫩,味酸甜浓,香馥郁烈”,显然是说荔枝可以从岭南长到北方。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把龙眼认定为荔枝了,这纯粹是字面上的错误,把“可至中夏”当成了“此木生于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