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字在十二生肖指什么生肖?
这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计年方法,称“干支纪年法”,它是把10个天干和12地支依次配合,进行排列组合,如甲子、乙丑等。由于一个轮回需要12个年头(一个甲子),因此这种纪年法较为机械。 这种纪年法最早见于甲骨文,在东汉的《礼记·月令》中有详细的记载。 后来有人发现这种方法有缺点,因为60年一循环并不准确。于是古人又创造了另一种计算方法——闰月加岁法,也就是现在所用的农历。 用数字表示的阳历年份与用汉字记录的阴历月份相互配合,每年多放一天假,每三年加上一次闰月,从而尽量接近农历的年份。 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缺陷之处,就是不能区分不同公历年的温差变化。如果要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是阳历一年中第一个节气),那么每隔3年间就要有一个没有立春的年份,这样农历一年的时间就比公历年多出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跳月”或“闰月”。
为了进一步调整阴阳历的偏差,人们又采用置闰月的办法,即在一整年中设置两个或多个闰月来平衡阴阳。当出现上述“跳月”现象时,就增加一个闰月,使农历年月与公历年月的差距尽可能减少;相反,如果出现连续几个农历小月的状况,就会在年末增加一个大月,以补偿阳历的缺憾。
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国家仍沿用着中国的农历。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过年,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手机就会收到华人学校寄出的电子日历,上面清晰标注着每个节气的来临时间并配以插图,十分方便。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到来日期,在我国传统日历上也能找到相应的记载。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有兔没有免,其实最早古汉字中只有免字,没有兔字。兔字是在免字的基础上加了“儿”字偏旁逐渐演变过来的。兔字在汉字诞生之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却是象形字,形状很像一只兔子。金文中的兔字基本上还保留了象形字的特征。
到了小篆中,兔字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但仔细辨认还能够看出这只小兔的头部、四肢、身驱和尾巴。隶书中的兔字已经完全变得抽象而不再象形。不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兔字所做的注释还是能够让我们从字面上看到兔子活灵活现的形态:“兽名,像距后其尾下垂也。”即兔子是一种兽类,其字形像兔子的后腿直立,尾巴下垂。兔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因为与免除的“免”字字形接近,所以后来慢慢就开始混用了。到南北朝时期,免字专指免除的 “免”,而兔子的“免”字则在“兔”字的下部加了个“儿”字做偏旁,成了“免”字。
到了明代“免”字又逐渐与“兔”字合并,兔子的“免”字正式让位给人兽“兔”字。在十二生肖成形于东汉之际,兔字和免字已经接近混淆,但还没有最终合并,“兔”字还是指兽类,所以十二生肖中用的是兔字而不以免字。“免”字本是“兔”字的假字,读音也是取自 “兔”。到上世纪80年代, “兔”字成为“免”的简化字,从此兔免合并。所以十二生肖中用的是“兔”字。
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很多字被合并了。比如“鸿、宏”、“娇、骄”、“采、彩”、“戊、戍、戎、成”等字都有过合并的历史。有的最终合并为同一个字,有的后来又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