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无味?
子鼠,因为子为十二地支之首,犹如“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子鼠又有“首鼠”之称。 丑牛,《礼记·月令》说:“孟春,其音羽。”“其数八。”注曰:“八者,阳数,羽者,阳声也。”可见阴土遇阳春之气而化育,产生物胎;又因“万物莫不尊天地父母以生之”(《春秋命历序》),故称丑牛为“孺牛”。
寅虎,因老虎百兽为王,为众兽之首,且与十二地支相连,故“寅”有“首”的意思。寅中藏干甲丙戊,都为阳性的天干和阴阳属性为阳的字。再者,寅属木,五行之中木主生发,也有创始、开始之意。据此,可推知“寅”含有“新”的意思,因此将寅虎称之为“始虎”或“新虎”,都是合理的。 再者,“寅”字在古文字形上看,像一只手托起一颗圆珠,象征“秉公持正”,故“寅”又有“正直”的意思,由此引申出“尊敬”、“敬畏”等意思。
卯兔,《尔雅.释天》中说:“卯,冒也。”郭璞注曰:“群卯初出上昂,如冒状。”可见“卯”象雨后春笋,冒然而出。再结合兔的形态特征是长耳朵、圆眼睛、三条腿,似跪非跪的样子,仿佛一个刚出门的年轻人,怀着满满的青春激情与憧憬,翩翩前来。因而给卯兔取名“望月玉兔”、“婵娟玉兔”,形容它那圆圆的双眼就像月亮一样明亮,修长的身体如同婀娜多姿的姑娘,再合适不过了。
辰龙,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图腾,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神灵之一。据考证,原始社会晚期已有龙的形象存在了。辰中的“龙”,就是基于对龙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用“辰龙”这一美名来形容一条盘桓在清晨天空中的巨龙,再恰切不过了。
巳蛇,因为巳中有伏羲氏“重”之遗意,又因蛇与神龙同宗,都是鳞虫之长,故其形其意极为相似。再说春天草木丛生,正是蛇出没于草丛林间之时,所以古人称这条“小蟒”为“春蚓”或“苍蛇”。若按《春秋命历序》所说:“蛇,夏物。”则称其为“夏蛇”也可。
午马,因其季节特点五行属火,又居中正,且与十干相配;“马”在古代交通靠马车,战争中靠战马,所以地位很高,在十二生肖中列第七位。古人又称“午”为“大马”。 马无夜草不肥,故有“半夜饿慌岗,好马吃三碗”之说,这从侧面说明午时一阴生,阴盛阳微,故“午”中有“妇”。女人是阴柔的象征,又是勤劳的象征。因此有“午马”叫“骏马”、“风马”、“红马”,喻指奔腾的马儿像风一样快、像火焰一般炽热。
未羊,“未”字在古文字形上有“昧”的意思,同时还有“末”的意思。“昧”是一阴初生,幽暗不明之象。“末”是指一年之中最后一个月(腊月)结束前的一天(腊月三十日或腊月二十九日),恰好又是阴阳交接之时,正如《尔雅·释天》所说的:“岁终阴气未尽,曰晦明。”这正好应了《易经·乾卦·文言》所说的:“昏而寂然,君子黄中通理,至诚无息。”故“未”可以称为“晦明”、“至阴至静”。再借“未”来表示月份,则农历五月就可以命名为“午月”或者“蕤宾月”。 而农历六月时值盛夏,骄阳似火,正如林毅夫所言:“夏至以后白昼越来越短,夜晚逐渐延长,天气也越来越热。”此时阳气极盛,阴气潜伏,万事万物都充满活力。人亦如此,正值壮年,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因而称农历六月为“暑月”、“季夏”或“三伏”皆可。
申猴,“申”字在古文字形上有“身”,又有“辛”。《尔雅·释天》云:“秋气肃杀。”注曰:“西方金尚白。”又曰:“酉,就也。”可见“酉”有“收”义。“辛”意为“新”。合而指金秋收获新谷,有“身”在其中,自有一番“硕果累累”的景象。 又因秋季主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刀利血,谨避寒霜”之语,形容人应当安然宁静,不急不躁地迎接这“多事之秋”。所以称秋季为“仲秋”、“晚秋”或“金秋”都可以。
戌狗,“戍”字的字形由“戈”和“胡”组成。“戈”指古代的一种兵器。“胡”本指动物颈部周围的绒毛,此处代指犬科动物。古时人们养狗主要用来守卫和打猎,因此犬属戌时(19—21点)之候。而且戌时一阳生,阴盛阳微,故有“黄昏”之称。 另《尔雅·释训》曰:“尨,杂色也。”注曰:“尨,毛也。”孔颖达疏:“《本草》云‘尨,犬’……谓长毛之犬,体毛多为黄色,身上有黑毛,如杂色。”古人把一种长毛、全身呈黄色的狗称之为“戌狗”。
亥猪,古人对事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尔雅·释鱼》中,对“鳣鲤鲢鳙”四种鱼的区分,除了根据生活习性推测外,对于“鳣”的解释是“鳣,鱼而赤脊。”可见这种鱼身上有类似赤色的脊椎骨。而在《尔雅·释畜》中,对“豚”的解释是“豕而小者。”郭璞注曰:“小猪也。” 至于“亥”的解释更为确切:“亥,核也。”郝懿行疏:“亥之为言核也,谓其中有核耳。”显然,这里的“核”乃指果实已经成熟的种子,与动物四脚蜷缩时的样子相当,这正是猪亥时之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