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看阴历还是阳历?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农历是阴阳合历,而公历仅仅就是阳历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因为现在通用公历,所以大家都忘记了其本质了。
中国历代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所谓“二十四节气”,其实只是依据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出的二十四个时刻,每个节气时长为三天,在农历中的位置变化不是固定的(当然有固定的位置变化规律);另外八个“中气”,在每个农历月中均处于固定位置不变。 由此形成的农历月时间是不固定的,但是农历年时间和公历年时间都是固定的。
也就是说先确立一个公历年头,然后以农历年的时间作为基准,把每一个公历年分成十二等分,每一等分对应一个月,确定其中每个月的第一天为“朔”,最后每一天按照日期顺序排列,遇到“朔”或者“望”的日子打上一个标记,这样就可以了。 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等的划分则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出来的,由于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且具有波动性,因此每个节气的日期也是不固定的,这给计算带来了一些麻烦。 但无论怎样,农历和公历的时间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农历的时间来计算公历的事情,也不能用公历的时间去计算农历的事情。否则就会出现12属相完全重复或完全消失的情况。
中国的纪年,有“农历”和“阳历”两种历法体系。它们之间年份的数字,有时是一样的,有时则不一样。比如,公历2007年与农历的辛丑年正好相符;而到了2010年,对应的则是农历庚寅年;至于2011年,恰恰与农历辛卯年相符,其间并不存在寅年。
实际上,这是由于两种历法体系分别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在日期确定上存在差异所致。“阳历,源于公元前46年时,由古罗马大将儒略·凯撒进行的历法改革(史称“儒略历”)。由于这种纪年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主。规定每四年一闰,一闰则增加一日,因此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与实际的太阳年(365.2422天)较为接近。
从20世纪初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以“儒略历”作为计算年份的标准,并称其为“公历”或“阳历”。
中国古代一直以“农历”纪年。农历是我国使用了近四千年的主要历法体系。它以“阴”(月亮)和“阳”(太阳)两个周期为根据,又吸收了西方历法的一些成果,综合为“阴阳合历”。由于传统生肖年是根据我国农历纪年而产生的,因此,“生肖年”必然要与“农历年”相吻合。”
传统上,十二生肖年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的,而不是以“立春”(有时在去年的“腊月”,有时在来年的“正月”)为起点,更不是以“阳历年”的“一月一日”为起点。如果有人认为生肖年应当从农历“立春”日(或阳历“一月一日”)算起,那就有可能会出现生肖年与农历年数不一致的现象,比如,“狗年未到,狗日先至”等等,这就会破坏生肖文化与年节文化的和谐配合关系,将可能产生许多不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