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什么?
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学文化的场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吸引学生前去就读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软件”。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常常是这所大学的校史、名人、学风、校训、校歌、校报、校徽、校服等的总和。这些内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美国现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分成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这三个部分……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史、名人、学风、制度、校训、校歌等,属于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范畴,这些文化不仅对大学内部发生着直接影响,而且对社会影响很广,影响很大。
校园文化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有益大学生的精神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经常处于一种美的氛围之中,能引导他们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真善美,使他们获得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并转化成有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美国波土顿大学的校训:“为了基督,为了灵魂,为了人类”就体现了这种道德上的进取心、求实和博爱的精神。该校的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成绩卓著,该校学生打破过不少世界体育纪录,涌现过不少世界冠军。“为了人类”、“博爱”的校训精神和体育传统,使得该校1950年毕业的学生、牙买加的普鲁伊特毅然决定只身一人去埃塞俄比亚。他不仅把该校的体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埃塞俄比亚人,而且还为那里的13个穷孩子支付学费。后来,他在空难中不幸遇难,当时报纸称赞他是“为人类服务而献身”。
校园文化不仅能成为本校学生的校园文化“营养源”,而且还能成为周边的文化绿洲。比如,大学生一般都比中学生和社区居民更具有现代意识,他们的穿着、饮食、学习、娱乐等方面常常引领社区文化的新潮流,并通过他们向社区辐射,推动社区文化的进步。有的大学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主义、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是周边的“校园文化源“,有的是“科研源”,有的是“技术源”。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是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名校的向往和追求、成为大学的办学优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校不在大,有文化同样著名。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建校仅一百多年,且规模不大,但在哲学、神学、文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上都有“仙风流气”,产生了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成为全球莘莘学子向往的大学之一,也使芝加哥大学拥有了其他大学没有的优势、办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前门上悬挂着一幅长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所崇尚的师范精神和教师之风范。
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优良的校风,教师的治学精神、学术造诣和高尚风范,学生的学习激情、科学探索和进取精神,学校的传统、制度和规范等等。这些内容,不是一朝一夕的“点化“所能奏效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我们有的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治学有方,这些应该成为宝贵的校园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和继承这些财富,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才能提升大学的竞争力,才能使大学的生命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