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哪个学校?

后思屹后思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西晋时,全国有4000多所学校、13000多个私学,比东汉时减少一半,但数量仍相当可观。这些学校分官办和民办两种,以官办为主。中央政府办的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学生一律免费,提供膳食,还发给生活补贴费。太学的老师由天子直接任命,地位也很高。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私立学校发展很快,超过了公办学馆。因为士族子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而且还享有各种特权,所以这些人往往不愿再去太学这种公共性很强的地方接受教育了,而选择去私学受教。 这是因为士族子弟从太学和经学中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反而要去和普通百姓的后代一起考试竞争,因此他们就不乐意去了。相反,一些没落士族或没有当上官的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到太学习本领,通过考试做官来光宗耀祖。这样,太学和私学就划分出了等级。 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鲜卑人已基本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包括尊孔读经,设立学校。这时出现了“家有学堂”“人人习读”的局面,社会风气比较重视文化知识。当时有个规定,就是皇帝的儿子和孙子们如果要结婚,必须先去拜访当地儒生,请他们出题测试一下,看自己未来的媳妇是否识文断字,否则就不能娶她。(《隋书·礼仪志》)

南朝则更重视学校教育,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梁朝,如果有人在太学或者地方上的学校里成绩特别好,朝廷就会派人到其家里报喜,称他为“儒宗”“文宗”,以示鼓励。同时,南朝很注意用经济手段刺激人们读书应试,例如免赋税,赐爵位等。 总之,这个时期虽然乱世居多,但文化上却比汉唐更加自由开放。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人讲学,都比以前更有气象,更为活跃。这当然是最为宝贵的遗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