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十九中学怎么样?
19中,老北京人的说法是“九门提督”;新北京人是“西城一哥”。 作为曾经的十九中校区的学生,我对于自己的母校感情是很复杂的。简单说吧,我感谢我的母校,她的确给了我很好的教育,但是我也憎恶我的母校,她给了我太过严苛、近乎残酷的非人待遇。 我入学的那年是1982年,学校里只有三个初中班和一个高中班,每班大约五十人,全校一共三百人左右。老师大概二十来个,每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级的课程。
我是初一年级(相当于小学六年级)的班长,高一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我印象里自己一直很用功地学习,成绩也一直年级前列,所以也深受老师们喜爱。
但是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记得上初一那年,我因为家离学校远,就住在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宿舍里,每个宿舍约莫四五个学生,住的都是大通铺。晚上休息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就商量着怎么“反抗”学校的苛刻制度——那时候学校不准学生带手机,也不准带电动玩具,所以我们就用塑料扑克牌做道具,玩“斗地主”来消磨时间。没想到第二天,我们的“反叛行为”就被校长看到了,他把我们几个“罪魁祸首”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顿,还让写检讨。
我当时的脾气真是倔得很,不仅不认错,还翻着死猪眼跟校长对盯视,最后气哄哄地把检讨丢给了校长……哎,那时候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啊!现在想起来,多怕校长一怒之下把我开除学籍啊!
不过可能由于我成绩还算好的原因,校长虽然批评了我,却没有真的让我写检讨,只是警告我以后不许这样“顶撞”他。嘿嘿,其实我是很“孝顺”的,校长也确实是我的贵人,毕竟他让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考技校或者职高,而是顺利升入了高中。
在19中就读的三年里,我除了感受到老师那近乎变态的严格管理之外,也没有体会到太多校园霸凌的现象;大家来自各个街道,彼此之间并没有贫富悬殊带来的隔阂;课间操和体育课的时间,男生踢球打篮球,女生跳皮筋儿打闹,都很融洽。
然而,我离开19中多年后回去再逛校园时,却发现这个曾经留下了我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崭新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取代了昔日低矮破旧的老楼,而曾经的同学已经长大,每个人都带着各自不同的故事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