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刀割是什么生肖?
“心如刀割”是指内心遭受的痛苦像被用刀子刺一样。形容非常悲痛。 这句话出自唐代罗隐的《送蔡侍御赴广州幕》诗,原句是“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后一句形容的是旅途中的情景,而前面的“心如刀割”则说明诗人当时已经饱经沧桑、满心悲苦。全句表达了一种既无奈又绝望的复杂心情。
事实上,“心如刀割”这个成语最早便是由这句诗中而来。根据《太平广记》记载,这句诗最初流传的时候,人们只注意到其中的“心如刀割”,却忽略了后面的诗句。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身合是诗人未?”一句中的“是”字有所不妥,应该改为“非”字才合理。因为一个“是”字显然表示了肯定的态度,这与后面“非”字的语气不相符合。于是这个“是”就受到了批评,被人们当作笑话传诵。
不过,这种改法虽然看起来有理,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因为唐朝人写文章有个习惯,喜欢在句末用一个虚词加强语气,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啊”“啦”“呢”等,这类词在文言文里常见于句尾,被称为“语助词”。这一类单词的作用相当于今天语法里的宾语。它们不能离开句子独立使用。比如唐代王建的《宫词》:“归来若向君王说,莫道宫中多雨露,沾衣昨夜雨非轻。”这里的“雨”字后面就可以跟上一个语助词。所以这句诗的正确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归来若向君王说,莫说道(言)宫中多雨露,沾衣昨夜雨不是轻。”“心似刀割”是正确的用法,那个“是”字就是作为宾语和前面的“莫道”构成动词短语“莫说是……”(注意:这里“说”字读shuō)。至于“非”字,其实是句中“不”字的音变,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由此也可见,“心如刀割”这个成语早就有了,而且一直用到了现在。只不过人们平时没有留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