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春日是什么生肖?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 惊蛰时节,春气勃发,自然界出现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增多。但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并不是全国所有地区在惊蛰时节都是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的。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春雷乍动”“春雨绵绵”。 “春雷乍动”,是说明天气开始升温,温度明显高于冬天; “春雨绵绵”则是指雨水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这里的“震”指的是东方,古人把东方称作震宫,与冬季的西方对应。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春季五行属木,而东方属木,东方是春天阳气生发的地方。
“春雷响,万物长。”正是基于阴阳消长的原理,才有这句古老的农谚。立春过后,阳气升发得越来越快,从春分开始,白天逐渐超过黑夜。到了清明节气,阴阳相对平衡,昼夜长短相等。而到了谷雨节气之后,阳气的上升趋势就开始增强,到了立夏,便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顶峰的时候。 惊蛰时节,虽然阳气渐盛,但我们依然处于春天初始的阶段,气候特点可以用“乍暖还寒”来形容——“气温回升快,降水仍较少。”
此时养生要顺应春生之气,注意防寒保暖,合理调节起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开窍于目,其态如树。如果肝脏功能失调,眼睛就会干痒疼痛;如果肝气郁结化火,就会出现眼屎多、流眼泪的现象。养肝可以明目,养护好眼睛也是疏肝的关键。
1.多吃补益肝肾的食物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水,肝居肾旁”,二者相互影响。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滋补肝肾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黑芝麻等。
2.少吃刺激性食物 中医讲究“热则血行,寒则凝血”。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生姜、蒜、花椒和火锅等,应尽量少吃。另外,烟酒对肝脏也具有一定毒性,应当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