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怎么几年?
在农历中,月相的变化有特定的称呼,从新月到满月,称为“朔、望”; 月初的月亮看上去可能只是一个圆盘,这时称为 “朔”(初一)。 “朔”的出现时间大约在子时(晚11时至凌晨1时)。初七或是初八的时候,月亮逐渐变成半月状,这就是“望”。
在古人看来,“朔”“望”这种变化是月地运行所带来的结果,与阴阳五行等理论有关。把这种月相变化和古代哲学相结合,就得到了二十四节气里的“朔望”。 以农历初二为例,前一天是“朔”,第二天就是“望”了。
而“望”后的第三天是“既望”,“既望”后的第三天是“晦”。 所谓“既望”就是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这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月光最为强烈。
“晦”是指农历月末最后的一天,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形成月全食。 “闰月”就出现在“朔”位之后的那个月。《春秋》记载鲁桓公“冬,十二月辛丑,朔,日南至”[2] 。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腊月),但公历却是1月中旬。也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底,公历反而比农历提前了半个月。这就出现了“朔”在年终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闰月”或者“置闰”。
在现在的农历中,一年只有354或者355天,因此每隔三年就需要增加一个月的闰日。而在古六历之中,一年的天数则要多出近一个月,因此需要“闰月”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