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午时午时属什么生肖?

慕容梦静慕容梦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午时是11时至13时,古说午时三刻鬼上门的说法,那么午时前三是怎么来的呢? 旧历一天包括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就是晚上23点至凌晨1点,丑时就是凌晨1点到3点等等。但古人把晚上的开始时间定得要比现在早一些,并且把每个时辰分成三部分,每部分一个钟头,叫做“半个时辰”。这样,每一个时辰就分为“初,正,末”三个时段。

子时有“午夜、子时”和“初子、中子、末子”;丑时有“丑初、丑正、丑末”;寅时有“寅初、寅正、寅末”;卯时有“卯初、卯正、卯末”;辰时有“辰初、辰正、辰末”;巳时有“巳初、巳正、巳末”;午时有“午初、午正、午末”;未时有“未初、未正、未末”;申时有“申初、申正、申末”;酉时有“酉初、酉正、酉末”;戌时有“戌初、戌正、戌末”;亥时有“亥初、亥正、亥末”。 所以子时的第一个时段是“半夜一更至二更”,第二个时段是“三更”第三个时段是“四更”;因此就有“子时三更”这种说法了。其他各时辰以此类推。 “三更”也就是“子时三更”或“子末”的意思。

古代的计时器并不是很精密,只能大概计算出每昼夜为二十一个小时(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制则是每个昼夜为二十三个小时),于是“半日”的概念便产生了,“上午”“下午”之称谓也由此而来。而“前半晌”“后半晌”“正晌午”则是指的中午时刻。

古时夜晚的起始时间比现代要晚两个小时左右,因此古人所说的“午夜”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个时间段。“子夜”则指的是现在凌晨一点到三点。而“前半夜”和“后半夜”也就成了从前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和后半夜凌晨一点到三点之间的分段。

饶烙吉饶烙吉优质答主

在十二生肖配属十二个时辰,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种说法在我国是相当普遍的,几乎家喻户晓。因此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生肖就是自己出生时辰的生肖,其实不然。

在古代,十二生肖是配属十二年而不是十二个时辰的,《尔雅翼。释兽》中记述:“黄郊十二神,四时乘五畜,以为用事。子神禽,为白雉;午神兽,为白鹿;酉神虫,为白龟......”这里所讲的“神兽”即十二生肖。而“四时”指古代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可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合称为十二月。故“时”在古语中既是四正“春、夏、秋、冬”之意,又是“季”之意。如,《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那么“孟春之月”即“春孟”,“三月”即“春仲”,“季春之月”即“春季”。《汉书,律历志上》中记述“气朔同算……阴阳气节相顺,物不夭札,此谓太平”。这里“气朔”、“同算”、“相顺”都是古代天文学术语,分别指的是:历法中节气与月朔重合即一个“章”周期: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月亮之期与日月之期同步;物候的发育、成长与天时季节同步。上述引文中所讲的“蛰虫自振”和“物不夭札”都是物候,那么在“春孟”中,哪五日为一个物候呢?《史记。律书》为“孟春正月……东风解冻,冻结为阴,而解为阳,故曰东风解冻焉”,“东风解冻”即为五日一候。《吕氏春秋,孟秋纪》中:“孟秋之月……白露下降,寒蝉始鸣。”“白露下降”是孟秋第一个五日,也就是七月初一前后。“寒蝉”古称“蜩”,《楚辞,远游》中:“……蜻鱃群鸣,皆悬涯而处。”所以“寒蝉始鸣”是第二个五日。依此可类推其它每月两个五日。《尔雅翼。五地正候》中为:“五地正候,各随其位……南方丙丁午,其正午,十二月,五地正候,火羊……”这里所讲的“五地正候”即五方十二正位之物候,而“正午”是午位十二月,即夏历六月,“火羊”指午位物候第一位是“五火”(即:丙、壬、丁、癸、己),第二位是“羊”。由此可见,古代人观察到农历五月中旬到下旬,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所以称为“火羊”。

《唐书,历书》卷二记载:“甲子……天罡星一辰。天罡位在北方,……下应鼠。”这里“天罡位”即天罡星位,而“天罡”、“紫微”指北极星,是北半球的定点。我国古代把北半圈天象分成三个部分,以北极星为中心,称为《紫微垣》;再由北极星分别向左右两方以黄道为界,称为《勾陈》和《太微》两垣,总称为三垣。由于北半圈以北极星为中心,其周围有比较明亮的星16颗,如北斗七星,组成斗枢三星和破军三星,其它有天机、天璿、天玑等星组成,称谓北辰。《紫微垣》周围又有紫微大帝、左垣、右垣。紫微垣的下界有垣墙、阙门、阁道、九卿位、三公位、天子位等星宿,这些星宿又分成三阶,称为‘天三阶”,而这些星宿又称为“辅藩”、“帝星”、天皇大帝、天罡等,合三百六十星宿。《史记,天官书》中所记“中宫,地神位……其北,一星居北,谓之阁道。阁道星虹偃蹇如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