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像十二生肖什么生肖?
子鼠: 子时,夜半,又名子之夜、中夜,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休息。在十二个时辰之中,子时是最黑暗的,一点光明也没有。古人在这个时候把一切活动都停止了,连官府也关门了,只有值夜的士卒和巡夜的人在工作着。这时候,老鼠最活跃。据《三辅黄图》记载:“(汉)文帝卧于后宫,有黑鼠食朝日,帝以问邓通。通曰:‘鼠者阴气,必在夜间。’”所以古人用子午代表黑夜、白天。又因为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二小时为一“时”,子时正是十二时的开始。
丑牛: 丑是“纽”的谐音,表示连接上下。旧式记时法中有“卯正三刻”的说法,意思是早晨五点四十五分。这时天已亮,但是太阳还没有出来。牛要开始耕种了,因此其形如“田”。《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其畜宜牛。”“仲春之月……无起土功,毋发大树。……是不鸣不鼓。……养岁之道,鼠勿凶,龟勿妄。”意思是说春季阳气生发,应该爱护大物,不要伤害它。同时还要保护老鼠,免得它害人。《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冬至)日月如弓,故不南交。……”日月如弓,正是寅时的景象。
寅虎: 寅时是黎明前黑暗的时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五点至七点。这个时候,老虎最凶猛,要出山了!《礼记·月令》中说:“季冬之月,雁北乡;蛰虫始振,魚陟负冰;天子乃祈来年农业,命祀户及灶,燔柴燎(liao,烧)。”也就是说,当老虎出没时,祭祀灶神的工作开始了。
卯兔: 卯时,大约是现在清晨五至七时。兔子爱睡懒觉,但是这个时间却要起来了!因为月亮快要出来了。《周礼·春官》说,司阍(hūn,看守大门的人)“掌守门,暮收钥,朝夕检理”。钥匙要晚上放进去,早上拿出来。所以卯时也叫“玉门关”。因为玉是白色,象征月亮。
辰龙: “云从龙,风从虎。”当东方天空出现一抹鱼肚白的时候,一条长长的青龙出现在天际。这条龙就是所谓的辰龙。关于龙的传说很多,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巳蛇: 巳时,九时至十时。这是一个变化急剧的时段。在古人看来,这时不光是蛇出洞,连乌龟也都出来活动了。《礼记·月令》中说:“[季夏]……蚯蚓结,麋角解,水涸。……毋伐桑木。……”这里提到了两种动物——蚯蚓与麋鹿。东汉郑玄注:“阳极盛,阴气微。故蚯蚓结而不申,今人谓之首伏。”原来,这是夏季的开始。
午马: 午后十一时至十三时。在古代,这应该是农夫吃午饭的时间吧!据说马爱吃草,但此时正是它歇息的时候,怎么会有吃的呢?《礼记·月令》中说:“(孟秋)……马遂草木。……”唐代孔颖达疏引《春秋》传的话说:“马遂草木,则能行草木之间。”可见古代的马跟今天的马不一样,非常善于跑跳。
未羊: 未时是下午一两点钟,正是放牧的时候,所以称为“未羊”。《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又:“云从龙,风从虎。”意思是万物都是随着阴阳的变化而生长。这一段时间属于阳极生阴的阶段,所以说:“阴从至。”
申猴: 下午三时至五时。猴子喜欢跳来跳去,古人看见它在树干上蹦来跳去,就以为它在探索前程。汉代王充《论衡·定鬼篇》中说:“猿猴非类而擅行。”其实,这时候正是太阳偏西的时候,猴子变得烦躁起来。它们爬到树顶,向远处张望,寻找可以吃的果子。《礼记·月令》中说:“[季夏]……螳螂生。……”东汉郑玄注:“螳螂,螳螂也,似蝉而大,有翼不能飞,谓之螳螂。”古人认为螳螂是善飞的昆虫,事实上,它的翅膀是用来划水的。
酉鸡: 酉时,从傍晚五时至七时。《尔雅·释鸟》郭璞注:“鸡,知时禽也。”古人认为鸡能够辨别时候,用它报晓。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鸡能视时,惟雄雉(zhì)不能。”雌鸡能看东西,雄鸡却不行。原来,雄鸡的好斗,除了追求配偶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斗败对手,让雌鸡对自己心驰神往。
戌狗: 戌时,大约七八点钟。这时候,夕阳衔山,黄昏将尽。唐朝诗人王维《归嵩山作》中写道:“清秋幕晚,高阁迢递。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烟。……”诗中的“安禅”就是指这时候开始打坐入定。因为佛教提倡傍晚不要饮食,所以又叫做“过午不食”。
亥猪: 亥时,夜里十时至十一时。《礼记·月令》上说:“[季冬]……豕(shǐ,猪)独宿,昏见东方。……”东汉郑玄注:“豕,亥时也。”意思是说腊月的时候,猪在天黑后就进入圈里睡觉去了。现代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有两个周期的,一个周期为24个小时,另一个周期为16个小时。这两个周期的交替就像时钟的两个指针一样,互相交错。在一个周期内,大脑的活动有一个高潮期与低潮期之分。高潮期的大脑机能发达,处理问题敏捷;而在低潮期,大脑的反应就变得很慢。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将每天分为晨、午、晚三个时期,并分别对应着三个动物——“良禽(早上的动物)、佳兽(午间的动物)和灵虫(夜晚的动物)”,从而形象地解释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