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也有十二生肖吗?
海洋里确实没有“十二属相”,但存在着其他神秘的“周期现象”——如“潮汐循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 先来看“潮汐循环”。 很多人应该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点的海平面是有高低之分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潮”或“潮汐”。比如美国东部沿海的纽约市,每年有超过10亿立方米的海水涌入该市,所携带的水量足以填满3个西湖; 而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则每年都有超过52亿吨的海水涌入该州的沃隆格拉拉湖,几乎相当于该国所有河流流入该湖泊的总水量!
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大量涌入陆地水域的海水并不是毫无缘由地四处泛滥,而是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使某些海域比其他海域容易受到海面升降的影响。
《自然》杂志曾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地区每天大约会有864万吨的海水涌入内陆,而其中约有790万吨被反射回大海,剩下约73.6万吨则会汇集到一些主要的河谷之中。 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对世界各地数百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进行了分析后发现,世界上大约1/3的河流(含我国长江、黄河等)在季节交替之时会出现浓度变化非常明显的“清浊更替”现象,并且这些河流入海口处的沉积速率比世界其他地方高出很多。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河流都有一个典型的“5年周期”,即在时间上具有“周期循环”的特点,这一规律也适用于那些具有季节性流向的河流。例如北美五大湖流域的密西西比河,其每年的汛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而在枯水期则会形成“低水位线”。
虽然上述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陆地的江河湖泊,但与海洋中的“潮汐循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无论是海拔高度还是沟壑地形都会影响气流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导致海洋潮汐出现上下运动。 再来看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亚娜现象”。
这两种气象学上的周期性现象与“潮汐循环”一样,都需要长时间的数据分析才能显现出来。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暖池区域水温异常升高、信风减弱导致的气候异常。
根据现有的观测数据和历史记录来看,“厄尔尼诺现象”每3~7年就会发生一次,而且每次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最长可达3年以上,最短仅数个月。这种气候异常会显著影响到世界各地的降雨量和气温,甚至会导致一些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或者洪涝。 “拉尼娜现象”则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暖池区域水温异常偏低、信风增强而导致气温下降的气候现象。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拉尼娜现象”的出现频率约为2~3次/百年。然而,在20世纪中后叶开始,“拉尼娜现象”出现的频率出现了明显增长,如在2000—2009年间就发生了4次。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它们的出现都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预测性。如何更加精准地对它们进行监测和预警,是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