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生肖是什么动物?
先秦的时候,古人认为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这种问题就很少出现,但是到了汉代以后,人们开始用“辰”代替十二地支记录时辰,这个时候子时就分为子时初、子时中、子时末(午夜)三个时间段,每个时辰都包含两个干支,这样十二个时辰就有了二十四个名称——其中十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三个一个循环;
这样看来,似乎什么问题也都解决了,但实际并不是如此,因为“辰”也有“辰时”“辰末”的说法,既然有了“辰”这个字,那么“辰”就会出现在各个地支前,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辰”出现的频率太高,如果按“辰”来计算,那十二地支最后就会变成“子辰寅午卯未申酉戌亥”,完全颠倒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古人意识到单凭“辰”来记录时间不行,必须再找个东西来配合才行。
恰好此时出现了“六甲”纪日法,这个方法由《尔雅》收录,东汉的郑玄进行注解,方法如下: 这种方法在汉唐之际非常流行,以至于唐朝的诗人写的诗都要注明日期,我们读杜甫的诗就能发现很多: 但这种记日的方法存在一个问题——每隔六十天,某个时辰同一甲子日的重复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两个月内,同一个时辰某一甲子的可能性有两倍于其他时辰该甲子的可能性,而一个月后,这种情况又会重现,这是古人不可能忽视的概率问题,所以他们必须寻找一种能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案。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同时列出一天之内的所有甲子时(不考虑时辰)并标注其出现的概率,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排列各甲子和时间的概率表——也就是所谓的“五鼠跳丸图”——当然,这只是方案,真正建立这个表格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幸运的是,汉朝建立了太初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计算年月的闰周,这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因为回归年的长度实际上只有365.2419日而不是365日,二者相差约7/3650,这意味着每年的正月初一不一定是在前一天晚上的子时,而会提前大约八分之一天左右,因此每个季节的第一天和每月的第一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时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计算,每年把多余的时间加到闰月里,这样做的前提假设是,年月日时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只要不断计算,必能找到误差,而这种算法也是正确的。
就在汉王朝不断计算的同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发现了误差,于是他们修改了算法,假设一年有十个工作日,每一天分早、晚两个时段,每个时段十二个时辰,共二百四十分钟,那么一日就等于二十分之一日,一月等于六十分之七日,一年则等于三百六十万分之四十九日,然后根据这个时间序列推出新的闰周。
就这样,在不断的推算和实践中,人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算法来解决时刻的问题——就是把一天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叫做一“刻”,每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这样每一时辰就成了现在的两个时辰,而每一个小时就变成了现在的三十分钟,从而解决了“辰”的问题,也让十二生肖顺利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