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长什么样?
龙,其实是一种图腾,并不是真实的物种,所以并没有龙的样子 人们根据对龙的崇拜而衍伸出来的“属相”,也就没有固定的样子了 而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往往与皇帝或君主的形象重叠,所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看到龙王的形象往往是戴着皇冠的。 而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说最早来源于汉代的《周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辰,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之十二兽,各与其所属之物配”,这在古代封建王朝可是大事,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肖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宋代时,人们开始用一种新动物“牛”来代替“丑”,因为“牛”和“丑”谐音;另外,也有人认为“丑”字含“二”,于是将“丑”的牛角画成两瓣,成了今天的“牛”形状。同时,“牛”的寓意也是最好的,“牛气冲天”“孺子牛”“拓荒牛”,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总是把“牛”跟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除了“牛”外,我们还会发现其他生肖也有对应的野兽图案——蛇盘兔,或者是鹰抓兔子。这是因为宋元时期,“子”代表“子时”,即深夜23点到1点;“丑”代“丑时”,即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段,正是鼠活动和雉鸡进入梦乡的时候,因此人们以蛇代替老鼠,以鹰和兔子代替雉鸡。当然,由于蛇和鹰都是凶猛的动物,因此这一时段也被人们称为“恶时辰”。
时间走到明朝,“子”代指“丑时”,即凌晨1点到5点,而“丑”则被单独定义为一个时间区间——“丑末寅初”——凌晨1点—5点。此时“丑”已经和现代含义接近。
到了清代中后期,“丑末寅初”的时间区间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恶时辰”变成了“吉时辰”,原因是“末”有“消失”的意思,而“寅”是“万物开始”之意。因此当时的人们相信,在这个时辰,凶神恶煞会逐渐消散,而新生的事物将会慢慢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