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在全国有多少?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绩效评价,稳中求进。“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中,一方面要制定好总体建设任务和年度建设任务,分阶段抓好建设任务的落实,避免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要重视过程管理和动态监测,及时评估建设成效和学科发展水平,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既要总体推进,又要敢于突破,既要体现总体布局上的中国特色,又要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关键环节的不断突破,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水平,在整体上不断提升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不是简单的按学术论文、人才称号、学科排名等指标来对高校和学科进行评价,而是要突出贡献、突出特色、突出实效,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按照不同的评价重点,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等不同类型成果进行多元化、多维度评价,多角度多层次衡量“双一流”建设实现程度和建设成效,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的导向。对于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及时加大支持力度;对于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减少支持力度直至追回全部支持资金。
“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是一个不断前进和稳步实施的过程,符合建设要求、达到建设目标的高校、学科,自然就会纳入到建设范围中来。“双一流”建设不会在短期内就全部完成,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也不会在短期内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保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总体稳定,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推进,有利于凝聚高校和学科教师,实现“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建设成效和未来建设前景将接受社会的审视和选择,如果哪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哪类“双一流”建设学科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就不能再继续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建设学科。如此一来,高校和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自然会保持主动进取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学质量,努力出成果、成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总之,“双一流”建设不是“985工程”、“211工程”的翻版,不是2.0版,也不是升级版,“双一流”建设将按照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思路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备考和报考时,可以重点选择“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此外,教育部也明确了“双一流”建设不是人为拔高的“小众工程”,也更注重服务国家需求,因此在“双一流”建设总体框架外的高校,也应坚持“双一流”的建设理念和思路,按照“双一流”建设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校情和定位,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只要符合“双一流”建设标准和要求,就会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这样也会激发“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不断进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