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浙小学怎么样?
为了进一步探讨香港的学习和生活,近日,在港的14名深大硕士生成了首批“深港学习共生伙伴”。接下来,他们将在港继续学习一年,探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这一经历与他们之前的学校生活颇为不同——虽然同样在“985”高校接受教育,但他们的研究课题既贴合实际又关注未来,旨在解决一些企业亟欲解决却又难以解决的一些技术难题。这是深大在“国际化”道路上踏出的又一新步子。实际上,深大原本就是一所留学生优势突出的“三料”大学——建校之初,它不仅是“中国首家公立大学”,更是“中国第一个英文校名和第一个英文校训”的学校。在这样的光环中,深大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在“中国某某之最”的殊荣中陶醉自满?
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1983年,深圳大学创办之时,就确立要将“理工医学科和重点文科专业建设”作为发展重心。历经30年风雨,深大的理工科学和人文科学已经能够比肩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但深大更引以为豪的是其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首批42所重点大学之一的深大,一直以来都有“我国校园面积最大的大学”之称。正因拥有最优越的先天自然环境,深大在创办之初便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研究教育、应用教学”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赋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特殊内涵。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深大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研究教学型综合性大学。2010年,深大还迎来了创立以来的第一位德国籍校长。然而,当这位校长来到深大后却发现——这里的学生生活“太中国”了。于是,他向深大要求,在深大的校园中要建设一个德国风格的餐厅,因为“真正的德国大学是没有食堂的,学生们不在食堂吃饭,都是到咖啡馆、小酒吧去聚餐”。但这事至今也没能实现。
一位深大教授对于学校的改变有些许无奈却又是深深期待。他说,深大原本是以特区政策为发展动力,但近些年来,大学发展经费由“部省支持、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自筹”的多元化模式转入只靠学校自筹的单一轨道,学校的经费靠政府的投入和学校的经营相结合。
面对现状发展,他期待深大可以改变固有模式,回归特区政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本来面目的建设轨道,即: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依托特区政策,实行市场驱动、特色发展和大学自治。同时,他还期待深大的体制变革,希望可以改变现有行政主导的治理结构,转向教授治学、学术主导的服务型治理结构,以真正实现建立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目标。
以研究促教学、以教学促研究
这些努力已经在深大的校园里生根萌芽。在深大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宝贵的办公室外,一群学生正在讨论一个尚未完成的软件设计。“这个软件的目的在于,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要求,系统依据要求产生音乐资料。但是现在软件还有缺陷,如果不能通过测试,学生就得修改。”张宝贵说,学院坚持“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促教学”的理念,所有教师都要担任本科生的专业课,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在课堂上,又能够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大教师正以这种方式引领学生做研究。这些研究不单针对研究性学习,还针对怎么使用工具书、怎么阅读文献、怎么写论文等方方面面。张宝贵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新生代研究者”。
从2012年起,深大还将启动一系列新学院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商学院、药学院和文创学院都将开始分批建设。据了解,当前深大的图书馆有学生使用电脑3000台,并有500名学生在使用电子阅览器。
与此同时,学校还启动了“一体两翼”战略,即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院和深圳研究生院为“两翼”,实现深大高等教育“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新格局。
据悉,深大深圳研究生院由两部分组成:深大院和设计云间书院。深大校友梁志平作为设计云间书院的负责人,希望把它建成“一个兼具学术气息和都市气息、开放和包容的读书和生活的空间,汇聚大学精神的魂魄,成为深大精神彰显的一个新的综合传播平台,以及深大融入深圳,服务深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