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主体是什么?
“文化”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学校文化则是由学校这一教育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具有本组织特征的精神财富与物质形态之和。它既包括教育的价值观念、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精神成分,也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场地设备等物质要素。因此说学校文化是“人”与“物”的有机统一。
从“人”的角度讲,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师生文化。其中教师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导引下参与文化构建的一个重要群体。
学校文化中必然含有教师的文化和学生的文化等内容。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在文化构成中的主导地位和客体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两者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他们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有差别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文化知识传授和行为规范引导是其主要的职责所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接受行为准则的规范与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在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