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的文言文有哪些?
初中文言文中,有古汉语语法知识的课文包括《陋室铭》(宾语前置)、《岳阳楼记》(主谓倒装)、《醉翁亭记》(定语后置)、《木兰诗》(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出师表》(使动用法、省略句); 没有标明语法知识点的课文:《爱莲说》《桃花源记》《核舟记》(省略句)《大道之行也》《庄子与惠子逍遥游》。
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
1.判断句。古代汉语中,对事物的情况或事物的性质进行判断常采用“……者,……也”的结构。在初中的教材里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句了,如《论语·十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及《愚公移山》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等等。
2.省略句。古文中有许多句子,中间可以有词语被省去,而全句的意思仍然明确。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在初中的课本中这种情况也是比比皆是。如《醉翁亭记》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又《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等。
3.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只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行为的发生;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往往用被动句。在初中阶段,出现的被动句情况并不多,只有《木兰诗》和《出师表》中各有一例。
4.活用的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少字属于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意思并且可以改变词性并使用(通常是在古文的单音词中)。比如“行”,它的读音为háng的时候,是名词,表示道路或者行业;读xíng的时候,是动词,表示走路或者是从事某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