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代表着什么生肖?
红杏,即红香,是春神的名字,也叫做“仲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春之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之后,东风解冻,冰河融化,大自然生机盎然。于是乎,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拉开序幕了! 红杏这个名字在古典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杏林指》:“十里春风疏野绿,一犁春雨趁晴黄。”
宋代苏轼《送刘景文归襄阳》诗云:“江左风流绝代逢,娇娆艳紫绮罗丛。”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访春》中也写道:“西子湖头半刺花,春香拂袖美人夸。”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天净沙·夏》中也有“绿阴幽草遍山原”之句。这些作品中的“红杏”“杏花”、“娇娆”、“美人”、“绿阴”等等,其实都是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或者春季里盛开的花朵。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用“红杏”来命名春天呢?这得从“春分”二字说起。《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实,这里的“春分”就是今天国际上通用的“世界标准时间”(WDT)。
197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成立时,采用的时间基准点是0点,位于法国巴黎远郊的欧洲原子中心(CEA)。从此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按此时间来计时。后来为了协调世界各国的计时系统,1984年在国际计量局(BIPM)设立了新的本初子午线,并建立了永久性观测站—国际时间局(BIE)。新本初子午线的位置由位于法国东部城市圣迪济耶的国际度量衡研究所(BIP)提供。
虽然目前的世界通用时间是由“欧州原子钟”和“美国原子钟”等高科技产品维持,但它们最初的设置参考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气——春分。也就是说,我国古代人民在千百年前就已经为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杏出墙”这个典故也跟“春分”相关联。宋徽宗赵佶的《宫词》中写道:“桃萼初鲜杏蕾肥,红烟紫雾掩芳菲。”明代学者徐献忠在《春日客馆早兴》中也说:“帘外嫣红卷暮潮,枕前微雨过轻霄。”这里的“红烟”、“嫣红”实际上指的是朝霞或清晨日出时的天空景象。古人将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称为“朝阳”或“旭日”。因为此时阳光照射角度较低,被大山大岭阻隔的太阳“光柱”难以投射到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所以人们很难看到“日光普照”的景象。
直到中午前后,当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白昼”才开始出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描述这个时段的天气时说:“烈日炎炎,树阴全无;粉蝶翩翩,蜂飞忙乱。”这是“白日”和“炎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