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生肖是什么?
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民间盛行的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叫干支纪年,它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作为符号。每一干支代表一年;每一个地支所代表的十二月被细分为月建(即节气)与月相。这样就把农历的每月分配给天干,把每年的分配给地支了。 那么从甲子到癸亥这一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六十个组合就是中国民间用来记录年份与月份、日期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在这六十年里每个干支都会出现一次并且排列顺序不变。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是乙丑年,1686年是丙寅年等等以此类推。
由于一个周期对应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各出现一次且相互间不会有重复。所以每隔六年就会有一个新的年份出现,而同时出现的不同的只有月和日。为了区别不同年和不同月的相同天数和星期几我们又用“闰”字来表示多余出来的那几天,用“闰月”或“闰年”来称呼这一年多出的那个月份或者那几天。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创制这样一种极为精巧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又怎样可能得到普及与应用呢?
关于这些问题《晋书·天文志》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答案。该书载,古天文学家观测后发现,如果以冬至为起点,经过一百零八个甲子,阴历的正月就会回到原点(冬至)重新开始;如果以夏至为起点,经过一百零八个甲子,阳历的七月便会回到原点(夏至)再次开始。这就是说每年正月初一如果是甲子或乙丑的话到了第七个月七月七(夏至)这天必是庚午或辛未;而每七年腊月二十八(冬至)必是壬寅或癸卯……古人根据这个独特的时间规律将六十甲子分成五组用以标记二十四节气,每组记一日一月一季一年。
为了方便记忆与运用他们将五组天干与五组地支依次组合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叫做“干支历”。这种干支历不仅准确标定了阴历、阳历以及二十四节气还赋予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闰年、闰月以及闰日的概念与方法。因此可以说没有干支历就没有我们现在通行的夏历、农历以及公历。没有这六十甲子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纪年法。而我们国家使用这样的纪年法已经超过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