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为什么没有龟?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曾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不过不是关于十二生肖的而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在制定二十四节气的英文标准词条时遇到了“惊蛰”这个词(zhēnɡ bì),按中国习俗这时天气开始回暖,蛰伏已久的昆虫开始苏醒。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大部分主流字典,“惊蛰”是指“农历二月节气,在公历3月5—6日之间”。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汉字输入法中,“惊蛰”的“惊”字是jī 音,而“春分”、“谷雨”等等诸多以“惊”开头的节气的“惊”字都是jǐng 音;同样地,在古汉语文学著作中这些个节日大多都有“惊”字,但读音却是jǐng 音。那这到底应该用哪个“惊”字呢?
类似这样因语言时间差造成的混乱还有很多,比如英语中的New Year's Day 和 Chinese New Year’s Day(春节),西方的 Valentine's Day 和中国传统的元宵节Valentine;又比如在中文里“五月十五日为端阳节”(《清史稿·卷五·本纪第五》),此时如果参考《康熙字典》“午”字的第12画是“丁”“未”字的第4画是“乙”,则“端阳节”的“端”字应为duān 音,可问题是现在的字典都标出了“端”字的简体字“端”,其拼音为duan 第一声。这种因为时间差而导致的汉字混乱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彻底解决,只能尽量缩小范围。
回到问题本身,原因其实很单纯:“蛇”字在古代写作“它”,而且“它”字最早出现的字形并没有“蛇”的意思,因此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不可能预见到“蛇”的字形会发生变化以及“蛇”会有“shé”音。于是,当“它”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时,其读音是ta 第二声,而当“它”表示其他意思如“其他”之“它”或“蛇”的“它”时读音是tā 。 同理,“牛”字在古代写成“牸”;“鸡”字在古代写作“鷄”;“羊”字古代作“羴”等等。这些字现在统一按照“xián”音来读,显然也是时间差造成的困扰,不过这些问题都没有“生肖”这一趟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