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拾伍入是什么生肖?

饶亦乐饶亦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四十五入”是一个成语,来源于宋朝诗人苏轼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顽儿未始惊。惊知世路难行苦,早信家乡此不成。雨里蛙声书馆晚,花边燕语酒楼晴。如今不饮空回首,灯火千山总是情。”意思是从今往后,45岁才能开始步入人生正轨(即不再虚度光阴、碌碌无为)。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是“四十五入”而不是“四十或五十”呢?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人在计算年龄的时候与现在有所不同。现在的我们计算年龄都是精确到“周岁”,即从出生之日起,每过一年就增加一岁。但古人没有这么精确,他们更多的是以“虚岁”计龄,也就是说这一年你过了生日你就长大了一岁,而在你没有过生日之前你的年龄始终为“虚岁”,因此古人说的几岁就几岁,并没有考虑“生日”这个概念;这一点和动物的发情期差不多,比如某只公狮子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忽然开始发情,此时它的年龄为3.5虚岁而非4实岁!所以“虚岁”也常被用于描述动物的发情年龄段。既然古人计龄不精确,那就存在“提前过年”的可能性,也就是今年还没过完年就长大一岁。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四十五入”显然比“四十或五十”更合适。

第二、古人对于人生的规划不同于我们今天。古人(包括现代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既不能有一步缺失,也不能有一步浪费。这种观念下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早早就开始盘算自己的未来,例如二十岁时该干什么该娶亲该立业,三十岁时该干什么该生子该致富……而四十五岁恰好处于古人规划的中间位置,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到了四十五才算真正踏入自己的人生”。相反如果是四十九岁或者五十一岁,虽然年龄更大了,但却不符合古人“人生应当珍惜、不可虚度”的观念。

第三、这句诗可能不是苏轼原创,而是化用前人诗句。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往往通过口耳相传而非记录文本,所以有很多文学作品是“集句”而成,也就是把前面人作品中的好句子集合起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下句子的顺序就可能被打乱,原意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完全不存在。就像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最后一句“何处相思明月楼”其实是化自王昌龄的《闺怨》诗句“月高还上女墙来”一样,而“何事秋风悲画扇”则是化自白居易的《秋风梧桐叶先尽》“秋扇曾无刮粉痕”。这样一句诗可能原本的意思是“何时才能像明月照耀着高楼那样度过漫漫时光”或者说“为什么秋风吹得梧桐叶落而美人不知?”,但在李白笔下变成了“我思念远方的你如同这明月一样”“你为何像那秋扇一般对待我”。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