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肖在什么方向?

酆钰钰酆钰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龙”,是一种图腾,古人把它描绘成“像狮而大,尾如牛”(见《尔雅·释鱼》)的动物;这种动物能走,也能飞,还是水中的游泳健将。它既能飞天入海,无所不能,于是就被人们当作一种图腾来崇拜。它是祥瑞、神圣的象征;又是力量与智慧的化身。所以古代帝王会自命为“龙的传人”,把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和标志。 那么为什么是“龙”而不是其他动物呢?这就要从“龙”的原型说起了…… 关于“龙”原型的探索,一直是考古学界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感兴趣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龙的原乡,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我们的先民主要把龙看做是一种图腾,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种。“龙”的形象主要是由一些不同的动物身上取长补短组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形象。

那么这些不同的动物都是什么?它们又各自代表了什么呢? 在讨论“龙”的原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汉代的扬雄在他的著作《广雅·释兽》中对于“龙”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也就是说,在汉代人的眼里,“龙”是一种体形能大能小,能飞能游的动物。那它的原型可能是什么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龙”的原形是长着羽毛的大蛇。

实际上,古人在总结“龙”的造型时认为,它的身体特征就像蛇一样:腹部有鳞、四肢灵活、长身而尖,并且有角。但“龙”和蛇的区别,在于“龙”的身体是卷曲着的,而且能够飞翔。 为了追寻“龙”的真面目,我们还应该把时间再往前推。在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地区的主要猎物有麋鹿、野驴、大象等,而在黄河中游则以猪、羊为主要食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由于河套平原的开发,大量水草丰盛的湖泊被开垦为农田,导致鱼的生产量猛增,同时在黄河流域也发现了大量养殖鱼的遗迹。

鱼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来源,必然会对人类的文化和习俗产生重要影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里,鱼已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食品来源了。在这个时期的玉器雕刻中,鱼类的图案随处可见。

例如1975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玉鱼,全长6.4厘米,作俯卧状,头侧微昂,两颊鼓起,造型生动,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 大汶口文化还处在母系社会的阶段,此时“龙”还未出现。而在良渚文化中则出现了类似“龙”的形象——玉琮上的神人纹,这些神的形象大多具有人的头部,身子却是鱼的形状,这应该就是“龙”的原型之一。 在良渚文化中,这种“龙”或者是“龙”的形状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再详细看看其中的一件文物——1987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王。 玉琮王高6.5公分,上宽下窄,呈方柱体。器身四面饰神人纹,神人头上戴有近似“华盖”的饰品,表情生动且富有层次感,非常精美。

玉琮王身上的神人纹虽然看起来就像是正面观者的眼睛,但实际上这只是作者对“龙”的形象进行抽象化的结果,因为古人把“龙”看成是虚无缥缈的神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