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元旦还是春节?
在民国以前,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新年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春节 。而正月朔日,也叫元旦。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民俗,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节,而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关于元旦的起源,目前流行的看法是以公元1世纪古罗马共和国将军盖尔维努斯制定的纪年法为基础。每年1月1日为元旦。 但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现行国家法定假期中并未把每年的第一天从元旦调整到春节。所以虽然“元旦”是阳历新年的第一天,但是大多数人的假期都是正月初一到初三。
那么为什么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初期,要把“元旦”改到阳历的新年呢? 因为我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历法能很好地适应寒暑变化,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出每月的初一、十五或二十一,它同时也能适合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都在每个月的中旬或者下旬。 但这样的历法也有问题,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存在误差,而且随着地球公转,这些误差会累积起来。因此每20年左右,农历的节气就会向后推移一个月左右,这样阴历的节日就要提前一天过。比如今年立春是2月4号,而在元旦前后,太阳高度已经显著地进入了北半球,但按照农历计算,今天仍然是腊月(十二月)。
另外,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古代的先哲们还根据月相的变化制定了太阴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按月亮的圆缺周期来定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朔望月”。平均29.5306天,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月”“半月”“满月”和“残月”。每个阶段的十天分别用一个名称表示,如表1所示。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因为月亮自转的原因,总是以相同的面貌朝向地球;又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缘故,每当太阳升起时,月球总是位于东方且被太阳照亮一半。所以古人通过观察就可以判定今天的月相,然后换算成干支表示日期,这样就能把不同时期的月相安排到每一天之中。
由于新月和残月时,月光不太亮,很难用来确定具体的时间。所以在古代,人们最关注的是“半月”和“满月”两部分。“半月”指上弦月和下弦月,其特点是当月升起的方位始终不变并且越来越低;“满月”是指朔日和望日,前者是地球处于日月之间,完全遮住了阳光,而后者是太阳位于月球与地球之间,月亮处在太阳的正对面。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知道,在阴历月初,当太阳从东边升起时,如果月亮位于东偏北方,并且正在逐渐变大,那么就可以断定是上弦月;而如果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位于东南方向并且逐渐变小,这就是下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