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口牛后是什么生肖?
“鸡口”和“牛后”是两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和《汉书·公孙弘传》。 其中,“鸡口”比喻处境极为艰难,“牛后”比喻卑贱的位置。
那么这两个成语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何说是在“形容处境极其艰难”呢? “鸡口”的原意指的是吞下鸡蛋,在战国时期人们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后来便用来比喻处境极其艰难。 而“牛后”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指的就是“牛屁股后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农耕社会牛对于农民来说重要性堪比命,而牛尾又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之一(比如被雨淋),所以牛屁股后面其实是很脏的,因此“牛后”也就成了最肮脏、卑贱的工作。 把“鸡口”与“牛后”放在一起用的时候,自然就是用在形容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了。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鸡口”这么难,“牛后”这么卑贱,为什么还要用它们来比喻最艰难和最卑贱的位置呢?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很典型,说明题主是个比较仔细认真的人。 那答案也很简单:这两种动物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这个部位很小而且很硬。
如果从生理结构来看,确实如此——虽然鸡蛋体积不大但是结构却很精密,而牛屁股后面的毛发又很短且很坚硬。 但是,这仅仅是这两种动物身上最显著的生理特征吗? 绝对不是! 除了体型以外,鸡和牛身上最显著的生理特征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鸡口小”,再一个就是“能拼命”。 很多动物都能拼命,所以不能以“能拼命”作为鸡和牛的特殊标志。 最能表现出鸡和牛特殊性的,其实就是“鸡口小”和“牛后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用“鸡口”来比喻最艰难的岗位,用“牛后”来比喻最卑贱的身份,的确是合适的。 当然,有人会质疑说“鸡口牛后”用在这里是否有点言过实际上。 其实不然,因为这两种动物在历史上都曾经被用于最艰苦的努力和工作。
在明朝初年,江南地区水患严重,朝廷就命令当地居民搬家以解决水患问题。可是搬迁到哪里去呢?于是有人便提出可以在江苏与浙江之间的钱塘江建一座坝,挡住江水。 这个计划听起来不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难题:钱从哪里来?谁来负责修筑?最后结果肯定是皇帝出钱了,可问题是负责修建的人员去哪儿找呢? 正在朝廷为此发愁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方案:让老百姓用“鸡口牛后”的方式筑坝。
所谓“鸡口牛后”就是指以“鸡口”大小为目标,用“牛后”来做事——具体说来就是从江浙一带征调民工,让他们背负着相当于一只鸡那么重的材料,沿着运河开凿河道。 这些民工被赋予的任务就是每天挖土石方一万方,按照现代计算方式一天大约相当于现在的60多吨,绝对是一个“以命换工”的强度了。 就这样,在大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到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间,这座长度达到六公里多的钱塘江大坝终于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