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乞丐指什么生肖?
这个“鸡”字还有另外的谐音,即是“叽叽喳喳”,形容鸟的声音。《东周列国志》有言:“燕雀处堂,不知螳螂之害己也;黄鹂鸣树,岂知鸠鹊之妨己也!” 那么由该谐音再联想到鸡,就很顺理成章了——因为鸡天生就是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动物啊! “大雁”和“野鸡”的“野”字,皆与鸟类有关,故此处借“野”字来比拟人的卑贱如禽兽。《庄子·秋水》篇中有言:“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里的鱼就代指鲤鱼(古人以为鲤鱼能化龙),而不是代指鱼类总称。用“鱼”来暗喻人,同样是有出处的。
以上两个典故都出自《战国策·齐四》中的那篇著名的论辩之文——《冯谖客孟尝君》。那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今田文居魏,士归之者,众矣……今日乃大窃齐国,窃齐国则甚,何如?”这段话里的“众矣”“甚”等词,读音近似于“啄饮”,故而有了“众啄饮”这个典故,其含义是指人很多,如同成群的鸟在抢酒喝一样。 用“群鸦夺食”或者“群鸦抢食”来象征人多势众,在古典文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宋代朱熹的《答少卿书》中有言:“近得新秋,炎毒未退,惟兹清和,聊慰遐想。”其中“惟兹清和”即指夏天过去了,秋天到了,这从气候上来说是“清和”,但从时间上来说却是“夏暑未退”。因为夏去冬来是自然界的周期运行规律,一年四季只有冬天是无可奈何的“肃杀”,其余季节都是“清和”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江苏南通的农村里,每当夏末初秋的时候,田野间到处是成群结队飞来飞去的乌鸦和喜鹊,它们都在抢着吃田里刚收割完的金灿灿的稻穗。那种景象真的是非常壮观。所以宋代范仲淹的词作《渔家傲》里才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代的人们普遍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而且都有着各自的属性。这种观点今天已经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了。但是古人的确是用一种“万物有灵”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