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是什么生肖?
醴字为会意字,其古字形就像一人双手奉酒的样子。本义指祭祀用的美酒。《说文》释“醴”为“祭酒”。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就是指祭祀时用来浇拜祖先的甜酒。 古人祭祀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无色的清酒,以谷物制成;另一种就是醴,用黍米酿造而成,颜色呈棕黄色,味道稍微有点甜。不过这种甜是后加的,是在酿酒过程中加入饭粒形成的,所以味道并不明显。 既然是用来祭祀的神酒,那自然不是一般人能喝到的。但到了周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根据《周礼·内府》记载,周王有专门负责管理酒的官员——酒正,还下设了小吏,叫做“酒人”。这个“酒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之时,为天子、诸侯献酒。当然,这个责任不轻,因为要亲自把祭祀用的酒抬到祭祀场所。 除了酒正、酒人之外,负责掌管酒器的官也称“醴人”,可见“醴”字的起源与此有关。
其实,这个“醴人”也是由古代的一种官职发展而来。在周代之前,朝廷中就已经设置了管理酒的官职,秦朝沿用此法,汉承秦制。这个官职就叫“醴卿”,属少府(少府的职能有很多,涉及制造、保管、分配给官僚们使用等各种事项)。而管酒器的人,也就叫“醴人”。 从“醴人”到“醴”字,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汉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形声化。也就是说,“醴人”的“醴”和现代汉语的“醴”,都是由形声字演变而来的。 那么,“醴人”的“醴”字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在“醴人”之下还有一个负责掌管酒曲的官,这个官叫“酏(yí)匠”。“酏”的意思就是“薄酒”,也就是现在说的白酒。《礼记·月令》中有“仪酒毋酌,元酒惟香”,这里的“元酒”其实就是指的“酏”。另外,汉朝人的著作《东观汉记》中也提到过一种“酏局”,其实就是管酒曲的部门。
正因为“饴”“酏”都有表示酒的含义,而且读音相同,很容易混淆,所以在“饴”的字形结构当中加了“酉”,变成“酏”;而在“饣”下面加“酉”,就成了“醴”。这样,一个字表示的酒种类增加了,而字形的区分也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