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代表什么生肖?
“饴”字的意思是用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糖,这种糖有点像我们今天用的玉米淀粉,把它加水熬成了糊状,冷却之后凝结起来就成了块状的“饴”了;不过这种糖的味道要比现在的玉米淀粉甜得多。《本草纲目·谷部》中载:“糯米粉、粘米粉、番薯粉皆可作饴。”
“饴”的读音同“义”,在古代“义”和“饴”是一个意思,都指用米煮成饭或粥后所剩下的米粒,称之为“遗”(读如“意”)。“遗”有“舍弃”的意思。所以,把“贻”写成“义”,是借“义”之“宜”的意思表达“适宜”“合适”之意。
古人造字非常讲究形象化,“义”字的一个偏旁表示“羊”,另一个偏旁表示“我”,合在一起就是“我食羔羊”的形象,也就是“义”的意思——我在适宜的时间吃了一只羊,真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而“怡”字的结构则是“未”(表示味道甜美)和“台”(高耸的样子),组合一起就像是在说,这粒米放在高处,真是甜啊…… 这么一看,其实“怡”和“义”的字形非常的相似。而且这两个字在古书中经常通假使用。
利键优质答主在十二生肖歌当中,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的儿歌,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这些生肖中,“羊”其实最早应该是“饴”。
饴,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其实饴就是麦芽糖。用一些富含淀粉的植物,比如小麦大麦熬制出来的糖浆,中文叫做饴、饧或者胶饴,在日本和韩国叫做“蜜引”。麦芽糖是淀粉经过酶水解反应而产生的糖类,由葡萄糖和果糖构成。由于果糖的甜度比葡萄糖的甜度要高,所以麦芽糖的甜度也比蔗糖要高。此外,与我们熟悉的白糖、红糖或者冰糖不同,麦芽糖一般不会结晶,在常温下是流动的糖浆。麦芽糖也是制作传统糖葫芦等零食的主要原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麦芽糖的国家,根据史书中的记载,从商朝开始已经有饴了。饴可以算作是糖类的始祖。由于饴的制作原料以及古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古代它多是以“酒”的形式出现,所以“酒”字在最早造字的时候,就是由“酉”和“水”组成。
而“酉”也从麦芽糖的性状而来,甲骨文字形模拟了一罐糖浆的样子,上面的盖子打开了一条缝儿,流动的糖浆从缝隙中流出。到了小篆的时候,文字进一步抽象化,但是这个缝隙中的糖浆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影子。“酉”字本指的是这种麦芽糖做的“酒”,后来它也逐渐成为十二地支之一。现在,民间还沿用着一个词叫“年糕”,而“年糕”是“粘糕”,“粘”字在北方方言当中,念作“粘(nián)”,这个词其实就是“年饴”一词的音变词。
为什么“年糕”有“粘糕”的意思?因为麦芽糖是把分散的颗粒粘黏在一起的因素,比如糖葫芦就是利用麦芽糖来做粘合剂的。所以“酉”字的本义,就是指带有粘性的酒浆(饴)。
当然,把“酉”当做“生肖属相”时,就变成“羊”字了,这就是“生肖”的由来。古人以地支指代属相,是将属相赋予在地支上,所以生肖“羊”其实是指麦芽糖,是粘性的酒浆,而不是指山羊的羊。这种代指的方式在十二生肖中,还有个例,比如龙。龙本来是古代中国人为了保护自己部落不受侵犯而制造出来的图腾崇拜,后来作为十二生肖中的一支时,就指代了与“龙”具有某些相似特性的“蜥蜴”这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