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开什么生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立春》里的诗句。 首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描写立春之日作者夜晚挑灯夜战的景象;二句承上启下,点明春天来临,万物更新之时也正是读书用功的大好时光;三句自叹年过半百,力不从心之感涌上心头;末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草木的欣欣向荣,实际也是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有志难申的哀痛之情。 全诗格调激越高昂,语言明白晓畅,情调却悲凉苍劲。笔力雄健洒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杜工部一生坎坷,一心为国、为民,但仕途多舛,有志难伸。他为人耿直,一身正气,在安史之乱中曾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散失的皇帝御用书画,并将它们运往成都。
后来由于军阀混战,蜀中又发生地震和水灾,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在秦州(甘肃天水)、同谷(甘肃成县)等地,生活非常窘迫,但是仍然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生计,做了很多有益的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脍炙人口的诗句。
全诗情真意切,语近情繁,令人感动。 杜甫写诗最出色的时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这段时期正好处在安史之乱的前期和中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此时杜甫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他的亲人先后死去,他自己也病倒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他写出了《登高》这样的不朽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悲壮苍凉,是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晚年的杜甫远离故乡,孤独抑郁,身体多病,穷困潦倒,虽然有心报国,但是却无能为力。他在病榻上听到叛将崔宁被处死的消息后,悲痛交加,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洋溢着久别重逢后的喜从天降: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事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然而这种喜悦太短暂了,不久之后又陷入另一番痛苦之中——因为朋友寄来了黄庭坚写的诗,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尚尧已经被皇上杀害。
这重重打击之下,杜甫忧郁成疾,一病不起,终于死在了他乡。 小序中“杜工部草堂在昭亭别业”一句指明此地即为诗人晚年寓居之地。公元768年,杜甫由夔州赴江陵途中留驻荆门,次年春夏之交进入当阳境内,在城东南20公里外的玉泉山脚结茅定居并营建草堂。这里青山环抱,松柏参天,竹树婆娑,环境十分幽美。
公元770年冬,诗人病逝于当地民间。他的棺木由友人运至荆州,归葬于洛阳原籍。 公元965年,北宋太祖赵匡胤召集各地名流撰写《登科记》,准备刻石成碑,记录盛世文治辉煌。翰林学士王禹偁写了一篇长一点的序言,其中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唐世进士及第,有南省解元,礼部状元。国初因旧制,惟解元及第二人连中者谓之双状元。” 所谓“惟解元及第二名连中者”就是指别人还没开始考试,就已经预先得第一的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状元及第”或“状元出身”。
宋代以后,大多数朝代的科举制度都基本遵循这个流程——“先选试,再复试,然后殿试”。考生中了头名后,还有“御榜亲揭”的光荣。 而作为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状元及第”不仅代表着无上的光荣,还意味着政府提供的一大批优惠待遇。
以明清时期的广东举人到京应试为例: “至京,锦衣卫门请旨,圣旨到,该司钦奉,除试场内外监视文武官员并监临官俱给赏外,其应试文武举人文集各一部,书办誊录人等银两各有差等。” 这些优待措施包括:免费旅游(参观紫禁城等),免费交通(官船、轿子),免费住宿(贡院招待所),免费膳食(考场伙食)等。 当然除了物质奖励之外,更有荣耀感———作为状元及第的佼佼者,他们可以在京都到处炫耀自己的身份。 比如明代广东南海人屈大均有一次乘轿路过正阳门,恰好遇到一位朋友坐在骑驴的秀才后面,于是屈大均让仆人叫住那位朋友,告诉他说:“我乃今日状元。” 那个骑驴的秀才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我乃昨日状元。” 原来这位骑驴的秀才姓陈,是贵州人,名叫陈子壮,是当天科举考试的状元。而屈大均则是在前一天获得桂冠,因此自称“昨日状元”。 陈子壮得了状元之后兴致勃勃地回到家中,让家人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同乡好友。结果刚摆好酒席,忽然听到门外鼓乐喧天,原来是朝廷派来的赏赐使节到了。
为了准备这一天的到来,陈子壮特意穿了新的状元袍子,戴着华丽的乌纱帽。在众宾好友的簇拥下,他得意至极,当场赋诗一首:“锦帐春光绮,香罗月色新。向来金步展,从此玉堂春。” 诗中描绘了他得中状元后的快乐心情和扬眉吐气的样子。 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之一,“状元及第”不仅是个人才华的象征,更代表了整个家族乃至当地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