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什么是丞相?
相马,相狗,相猫 都是相的意思 “丞相”二字作为官名,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郡县制。秦设左右丞相各一人;汉承秦制,亦设左右丞相,后又废丞相置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立中府,由大司马领导,同时统领宰相之任。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改行新政,曾设四辅官职。新朝灭亡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恢复旧制,设左、右丞相。东汉时,因宦官当权,外戚专政,尚书台地位上升,丞相实际权力受到削弱。曹魏代汉后,又恢复了三公制度,设司空、司马、司徒等职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有“丞相通典”之称,但宰相的正式职务已变成尚书令或尚书仆射。到了隋朝建立,因隋文帝不喜细碎之政,故重归大统,设立三省,废除州、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自此以后宰相制度渐趋稳定。至于民间俗称的“宰相根子”,事实上就是隋唐时代的中书省。
宋代时,皇帝以“余威”压着宰相,甚至不给相面,使得相权一分为二,互相牵制。元代建立了“一省制”,设立了中书省和尚书省,虽然中央机构精简了,但是相权和皇权却进一步向皇帝一边倒。直到明代建立,朱元璋鉴于前人经验,为防宰相专权,首创了“内阁制”,使相权和皇权开始了博弈。
总之,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在演变,而丞相这个官名也随着制度的变迁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