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找妈妈是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先码后看
一、“小孩” 什么是孩子呢?《礼记·曲礼上》有载 “人生十年曰幼,学字识书曰少。”“子,男也。”“女者,如儿之未嫁者也。” 可见,在古代男子到了十岁,女子到了十五岁还没出嫁的就要被称为“小孩”了。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汉文帝的妈妈薄太后,在汉文帝还是小儿的时候因为家里很穷而差点被父亲送给别人做儿子,因为这个孩子已经算是“大人”了所以才有了下文“生父见其小,悔之,更复为母子,长而有孝德。”(《史记.卷五十三.晋世家第九》) 所以如果以古代礼仪来论,人出生到十岁时称为“孩”或者“小儿”是很恰当的。
二、“母” 从古至今“母亲”一词一直存在,只是称呼上有差别的。 《礼记·曲礼下》有这样记载: “凡妇人,称我,吾妾;人称我,云彼氏。” 郑玄注:“称我,谓自称其名也。”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时,用“母亲”称呼自己,比如孩子跟母亲说“妈,我回来了!” 但是“我”作为家庭成员出现时,不能用“母亲”称呼母亲,而是用“彼氏”代替,比如孩子跟父亲说“爸,我刚去了趟超市,买了袋酸奶给妈妈。”
三、“找” 这个字很有趣,它本义是寻求,这里是引申义表示“寻找”。 《说文解字》里有: “找,求也。从辵,左声。” 这里的“寻”和现代意义“寻找”的“寻”是一样的吗? 其实不然。 古文字中的“寻”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寸”而不是“左”。而且这个字在古代还指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寻”表示现在意义中的“寻找”,这还要感谢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他在小说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就叫《寻》。在这里他引用了《礼记·檀弓下》的一句话,原话是孔丘说的 “丧可寻也,而去乎!” 大意是说死去的亲人就像被找到一样,你该走了啊!这句话被鲁迅先生引用后变成了 “死者倘不作梗,可以寻到,去罢!” 而古人所说的“不揣浅陋,随笺附和”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发表出去之后,人们看到后有的赞同,也有的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进行反驳。而这种情形正像是“寻找”一样,有人同意你的说法,也有人反对你的意见并试图将你“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