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梅花代表什么?

虞功庆虞功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古时,人们用“十二属相”纪年;如今,我们依然会用“农历”或“公历”来表示日期。 可是你曾想过,为何要用动物来表示时间?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生肖的起源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而时间是一周七天,正好和12生肖一一对应,于是乎便有了将一周划分为12部分的“十二时辰”和将一天划分为12段的“十二宫位”。 在古罗马时期,人们用“60进制”来计算时间。一天被分为6个时段(小时),一小时又被分为60分钟,一分钟又被分60秒。而12生肖也恰好每个30天,循环一次。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计时体系还是西方的现代计时系统,都将一天的时间划分成12部分。这就是12生肖的来源了! 而梅花是十二月的花神,那么12月当然就是梅花了!腊梅是在腊月开放,不过这种梅不是花中领袖,所以在古代诗人词人笔下较少。

至于“万树寒无色,一枝明月光”——这是宋朝邵雍《梅花》诗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天地之间一片肃杀,白雪覆盖着万物,没有一点颜色,只有那梅花枝头上挂着几颗明亮的月亮…… 月色的清冷,雪地的肃穆,衬得梅花越发晶莹剔透、清丽脱俗。这不正是冰清玉洁的写照吗?这不也正是梅花的神韵所在么? 于是,古人就用这“冰雪”来比喻高洁的人品。

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著《文选序》就有记载:“若夫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天之高,云之荡,日之煦养,月之澄辉,露往风来,星移斗转,山之巍峨,水之迢遥,木之茂密,草之葱茏……皆所以宣气受时,昭形载色……” “风雨雪霜”“高耸巍峨”“郁郁葱葱”都是形容自然界的景色,而“冰雪”则是用来描绘人的精神品格的最高贵、最杰出!

陶德雨陶德雨优质答主

在华夏文明进程中,梅、松、竹被视为“岁寒三友”,梅、兰、荷、菊号为“四君子”,梅花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是梅花的故乡,品种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梅文化。

据《尚书·禹贡》记载,中国栽培梅的记载已有4000年以上。《诗经·召南·甘棠》中的“勿剪勿伐,召伯所甘”,“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是咏梅佳句。《西京杂记》记有:“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说明汉朝即有朱砂梅的栽培。南朝姚最所著的《续画品录》中说,画家要以“心神爽迈,妙创自然”来描绘梅、兰、竹、石的神韵。南北朝的《荆州记》中记载:“宁州太和县出梅子,大如梨,奇香,可藏”。梁简文帝对梅花“独得寻芳便,终朝绮思便”,“初蕊承朝露,轻香拂晚晖”,表现其对梅的赞美和喜爱。东晋的陶渊明笔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脍炙人口,令人过目难忘。南朝宋的陆凯北上刚到荆州时,见到一枝梅花,于是请人将梅花带给长安好友范晔以作问候,并附上短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代诗人李白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赞誉。大诗人杜牧赞美红梅“腊开何似雪中开,梅花当应雪尽来”。杜甫在《江梅》一诗中更是把梅花的高洁刻画得入木三分,“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韩愈的“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以及宋代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有“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句,更是把梅花的独特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进入宋代,出现了咏梅、赞梅、颂梅的热潮。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咏梅之绝唱。宋代朱熹有“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先。分明同一种,难得两般天。蜡屐晨先出,柴门宿未拴。临池须近看,莫羡树逋仙”。诗人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枝梅花一放翁”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唱。宋代王淇的“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杨万里的“谁作翻云妙手,可惜句冷入诗。雪色江南入梦,梅花马上先春”。刘克庄的“晴窗呵冻词尤妙,雪屋浮春酒更深”。范成大的“梅梢月坠夜未央,酒松故遣游潇湘。冷官无事为梅设,城头月落酒杯残”。元曲中的咏梅,与唐诗宋词交相辉映,“折向樽前花正好,客窗初试春早,玉蕊珑璁金枝袅,且留连,好景良辰,莫惜狂歌老”。郑所南以画梅著称,其《墨梅图》画“无根之梅”暗喻对压迫的反抗。陈亮的《梅花》,“忽然夜半起明月,玉笛不怕梅花寒”。陶宗仪的《题画》,“不画梅花与牡丹,更堪佳橘玉腴悬,小桥流水人烟少,正是江南二月天”,其《西湖月·咏梅》,“谁做东风第一,算东君,自家偏惜。维须却怕,容易冰霜,却成轻掷,料也应如人,须要些凭据,好花相忆”。

进入元代,马祖常的“初疑一夜雨,乍听五更风,断续离孤枕,萧条入破窗”。吴澄的“冰姿琼骨净无瑕,万树千林一两家,弄月飘风潜相报,欲来不用子猷槎”,更使咏梅进入巅峰阶段。元代王冕是画梅高手,尤善写雪中梅花,其《红梅图诗云》,“忆得前时雪拥门,梅花如月映黄昏,东风一日芳菲尽,谁见幽香入烧痕”。其《题梅雪图》,“我家山石田,无处不梅花,不问玉成雪,但醉雪成霞”。

明代高启的“无限罗浮梦,依稀欲忆人,山空经月过,未负半生亲”,以及李东阳的“雪里孤芳淡伫,仙肌瘦、冷韵相宜。黄昏后、清芬渐吐,却诮武陵迟”等等,都将文人画的神韵表现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到了清代,咏梅佳篇更加丰富多彩,如孔昭绶的“冰雪林中一树梅,清香冰做影横枝,无人尽自婵娟好,莫是孤山处士诗”。王士祯的“冰雪林边著一枝,不与桃李混芳菲”。金农的“水冻时,雪夜归,月明中,暗香细细和风吹”。屈大均的“艳李寒梅,也为谁一落便成尘,空留得半枝无限春”。张问陶的“梅花已残雪欲尽,此度春风是第一”。陈鸿寿的“冷艳不从香处辨,孤高须信雪难欺”。郑板桥的《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袁枚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咏梅推向了高潮。

近代的梅园兴建,梅诗创作、咏梅赋诗,讴歌了梅花孤高、俊逸、坚毅、谦让、乐观的品性。陈衍的“莫作东施愁效颦,年年开过还芳新。此身原与雪齐洁,君看天山图上人”更是佳作。近代大诗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其“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赞美。

据考证,在3000多年的人文历史中,歌颂、赞美梅花的古诗、名言、警句等等,不计其数。1966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会议主持人在会上致欢迎词时说,“今天的北京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记者朋友们在京期间,能像盛开的梅花一样,散发出自己醉人的芳香。从此以后,“梅花香自苦寒来”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0世纪以来,人们将生肖文化与植物文化相结合,按照人的属相年份,每十二年为一个循环,将一年定为一个生肖年,将一种植物定为一种生肖植物。比如,将植物学中蔷薇科李属的多种植物归类为“梅”,以纪念属狗年的降生;人们还喜欢养梅、画梅,以表示本人出生在梅花之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