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指什么生肖?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等,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 ,日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
“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最初,人们将太阳和月亮分别看作是天上的两颗星星--太阳星与月亮星,两者相隔十五天出现一次。
因为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被古人看到的机会就比较多;相比太阳,月亮则显得比较“忠诚”,每天按时按点出现在同一个方位上。这样,月亮就得到了“守妇道”的评价,获得了女性的特殊喜爱,而太阳则被赋予了男性气质。
后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日月运行的周期不是15天,而是365天——这就是“闰年”的概念。于是,闰年便被引入了节气之中。当遇到闰年时,阴历的正月就会被分成二月,第一个二月有五个节气,第二个二月就只有一个节气。
因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每当遇上闰春闰月时,情人节的时间就会提早一点。不过,由于春节的时间总是定在公历的二月底 三月初,所以情人节总归还是会在这一段时间里。
牛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占其第七位,这就是“牛年”每隔十二年周而复始地出现一次的原因。由于“七夕”和“牛”有缘,这天又是“七姐”(织女)的诞辰,因此过七夕也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不无关系。《艺文类聚》卷四引杨土征《洛阳客舍旧制》说:“七夕之日,牛女相会,此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如织样,世谓之为乌鹊桥”。又同书也说:“牛郎女牛、乌鹊并神名也。”可见,牛郎、织女、乌鹊本属三种神灵。
人们很早就有在“七夕”祭牛的习俗。《西京杂记》说:“汉制,七夕诸采取百草,杂彩为牛羮,饮之”。《荆楚岁时记》也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祭牛。
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五孔针,以乞巧。”这些有关七夕的描述,还未能看出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及至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才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可以说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型。但此时的牛郎还只是一般的农夫,还不是放牛郎。而且,故事只写织女“废织纴”而受处罚,对于牛郎的因何受罚却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