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必多得猜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它们依次排序如下所示: 子(zǐ)鼠;丑(chǒu)牛;寅(yín)虎;卯(mǎo)兔;辰(chén)龙;巳(sì)蛇;午(wǔ)马;未(wèi)羊;申(shēn)猴;酉(yǒu)鸡;戌(xū)狗;亥(hài)猪。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天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根据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人们通常以辰时(早八点到十点)和午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两个时段作为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古人用午时的“午”字来表示一天的正中间,将“午”字的“竖”拉长,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字——“午”。 这个字在今天的汉字里写作“午”,读作“wǔ”。
由于“午”有“十”的意思,所以,将这个字加进“十”里面,就成了一个计数单位——午牌,代表五个小时。 “午牌”又进一步简化成今天用的“小时”一词。 一个时辰分为八个刻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时间称为一刻,整点时刻又称正。从子时开始,每隔一小时,就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子初叫“子时上元”; 子正叫“子时下元”; 丑初叫“丑时下元”; 丑正叫“丑时上元”。 以此类推,一直到亥末叫“亥时上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每天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别是现代夜生活的出现,使得“子时”的概念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为了顺应这种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将24节气中“立春”的“立”改为“始”,将原来的“子、丑、寅”“辰、巳、午”等改为“春、夏、秋、冬”,并规定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公历将“冬至”定为12月22日或23日,“夏至”变为6月21日至22日。这样,阴历的闰月和阳历的元旦都被包含在了四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