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真的没有立春吗?
其实,每年“最冷”不是出现在立春节气当天,而是在这前后连续5天的节气期间内。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365天,将夏至分为366天,将春分、秋分、立冬、立春分别定为5日,这样一年一共是365.25天,比今天所采用公历全年365天多0.25天。为了维持每年的“冬至”与“夏至”在同一天,又规定冬至后第12个月为365天,比今年所采用的农历全年354天多11天;而夏至后第12个月为366天,比今年的农历全年多12天。 在这样的纪年法下,每年“冬至”必定在12月21日到23日之间,“夏至”必定在6月21日至23日之间。
由于古人把冬至当作整个冬季的开始,所以“大雪”、“冬至”这些节气被赋予的温度含义,也是在今天的意义之上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因此可以理解为,冬至之后,白天越来越长,但昼夜温差大,气温仍然是持续降低的。也就是说,“数九”寒天的最高点出现在冬至节气之内。 而立春作为整个春季的开始,“大雪”、“冬至”的这些温度含义也被赋予了春的天气。所以从立春节气开始,白昼变长、温差缩小,总体气温是上升趋势。 那么问题出现了,如果“大寒”出现极端低温,是不是说明这年的春天特别寒冷? 其实也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立春”之后还有“雨水”、“惊蛰”、“春分”……这几个节气,气温上升的速度并不慢于立春。而且一旦进入三月,都是阳历一个月,但农历会出现一个闰月,从而使得清明、谷雨等节气到来时,整体气温已经上升了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春雨贵如油”,“润土”对春天的到来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