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率代表什么?
先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大学最大的责任是培养人才”,再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个人认为,衡量大学的主要指标有4个(按重要程度递减):师资规模、科研实力、学生素质、就业质量。而“考研率”其实就属于“学生素质”的其中一个次要指标而已。
为什么把这个指标排在四大指标的最后面呢?因为该指标的客观性最受质疑,且与其他指标之间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性,即不能保证其他指标优秀就能获得高“考研率”。所以与其把“考研率”作为一个评价大学的独立指标,还不如把它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与其它指标一起评估。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计算并公布这个指标呢?我想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学校重视毕业生的深造情况;二是给本科生以督促作用(有的学校会把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率达到多少作为毕业条件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讨论的“大学生”是在接受完整本科教育的大学生,而非来自成人高考或自考本科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本身就自带“研究生预科”属性,不必再通过考研来继续深造。 最后说说对“考研率”的看法。应该承认,好的大学和不好的大学学生在考研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尽管这种差距没有被显著地统计学意义),而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学校本身在师资、平台上的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如果某个大学想提高学生的考研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大对该校师资和硬件建设的投入。
然而,一味追求高“考研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读研并非最佳选择。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先工作再读在职研也许更适合多数毕业生。从社会的角度考虑,让部分学生先工作再读硕甚至读博,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直接用于实践,岂不是更好吗?
我觉得高校没必要为了追求高“考研率”而伤筋动骨,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培养和熏陶上着手,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自觉选择深造。这才是高校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