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语有哪些?
汉语成语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它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民俗文化气息。有的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有的又是根据某些故事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古诗文的省略或浓缩,还有的来自于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等。
不管怎么说,成语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它不仅在内容上有着非常突出的思想价值,而且还有着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成语一般具有四字结构,四字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七上八下”,意思是指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一针见血”,意思是指说话或做事情能切中要害。当然也有不少三字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三字的“冷飕飕”,多字的“桃李满天下”、“愚公移山”、“洛阳纸贵”、“望帝啼鹃”、“有眼不识泰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等,但此类成语毕竟很少。成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它们作为一种整体意义来理解和使用,一般不宜任意分割或拆用。如“七上八下”不能说成是“七上之下”或“七上而八下”;“南辕北辙”不能说成是“南辕之北辙”或“南辕而北辙”。
人们在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成语。恰当巧妙地运用成语,往往能引人入胜,使表达收到形象生动、明快简洁和幽默风趣的良好效果。但是,一些大中学生和包括成年人在内的社会上某些人,由于对一些成语的意义理解有误,使用起来不分场合,张冠李戴,随意乱用,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使语言显得既庸俗又粗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