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至是什么时候?
2018年的夏至是6月21日,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缩短,夜晚慢慢加长;同时,这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最高的一天,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芒种夏至天气热”,说的就是这段时间。 夏至期间,太阳辐射最强,每天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达140兆焦耳以上,比冬至时增大了3倍多,所以,在夏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的白昼时间将逐步缩短。
夏至以后,高温、潮湿、多雨的天气陆续登场。对于南方地区来说,此时正式进入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相对湿度较大;北方地区则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快。 那么,夏至是怎么来的呢?它又有怎样的天文意义和气象特点呢?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周王为了巩固地位,实行封建制,而封地的大小以国土面积和对周王室的贡献而定。
当时,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以东的地区都归周王直接统治,周王把都城附近千里的土地授予功臣,这些受封者的后代除了保留祖先的姓以外,还给家族取一个封地的名称,作为姓氏。比如齐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他的子孙就以地为姓,称齐氏;而燕国则是姬奭被封于此而得姓。
后来,周王又分封诸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去了实际权利,各国诸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了连年征战。这时,各个封地之间的边界并不明确。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才确定了各郡的界线,使得领土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公元前104年,汉朝创立“太阴历”,首次将夏至作为节日,并用冬至祭天、夏至祭祖的来确定一年中的节气。汉章帝年间,制订了完整的祭祀制度,规定用羊和猪分别祭祀天地。到汉代末期,因为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人们认为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开始生长,应当忌阳动阴长之事,所以在夏至前后要静养,不要生气。还应当多吃“清凉”食物,少吃羊肉之类的“温补”食物。
时至唐代,夏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唐政府在这一天放假一天,与元旦齐名,称为“炎节”或“一阳生日”。北宋时,朝廷还规定,遇有夏至日,皇帝要率领百官到城南外祭地,表示感谢大地赐予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