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龙日是哪天?
6月15日
一、什么是“龙日” 我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推算,将周天360度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三十度,每一度数又分为上、下两部分。
这样一共可以得到二十四个方位,也就是有二十四星宿。每个星宿都有自己的“家”,古人把星空划分为十二次(十二次相当于今天的星座),每次都有一个“当家”的星官做主人。这四十八个星官,被称为“四十八客”。 每年的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立春节气标志着阳气上升,万物始生。
一年有七个“逢辛日”(农历十二月十九、正月初五、二月十五、三月二十五、四月二十八、五月二十三、六月十九、七月三十、九月二十九、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二十二)。其中二月二十五和六月十九最为重要,这两个日子分别对应着“龙抬头”和“龙进海”。而6月15日的壬辰日就在其中,所以又称为“龙生日”或者“龙母诞”。 在古人眼中,天地都是有一个中心作为支撑,这个中心叫做“极”。整个宇宙都围绕这个“极”旋转,所谓的天地中央就是这个“极”。
我们生活的地球同样有一个“极”,这个“极”就位于亚洲中部,即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由于地轴倾斜且自转,导致北半球夏季某段时间(约三个礼拜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会到达北回归线上空,此时为夏至,也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随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当它再回到北回归线时,已是冬至到来,而这时白昼最短。这样每年夏至和冬至,就构成了古人心目中的“阴阳”之分,也是四季更替的起点。
二、古老的计时工具——“圭表” 我们现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而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另一种方法来计算“节气”——圭表测影。 所谓“圭表”,就是在平地上竖起一根光滑的垂直杆,在杆的顶部装上一块扁平的圭板,这样构成一个“表”。然后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竖一块直立的标杆,这根标杆要高出周围建筑物很多,以便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清晰见到。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两次“表”和“圭”的阴影重叠情况,这样就可以测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秋”以及“大寒”、“小暑”、“白露”等等节气,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每天的正午还是非正午时刻。当然,这样的测量只能得到大致的时间范围,还需要参照其他标准来进一步确定。
三、“干支纪法” 现在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日期”,通常由公历和农历组成,而这两种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干支纪法”。 东汉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编撰的《脉经》中就有记载:“夫甲己之旬,丙丁为王;乙庚之旬,戊癸为王……”这里所说的“王”就是指“干”或“支”。以后这种计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