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是不是茂戌年?
不是,“戊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两个字,对应着农历的1798年和1898年,以及公历的1798年和1899年。而“丙戌”对应的年份是1966年、1956年、1946年等等。 这种纪年法与阳历(现行公历)和阴历(现行的农历)的换算密切相关。因为公历和农历中均含有闰月,所以换算成阳历或阴历的年份都不是简单的整数。如果只考虑阳历或者阴历一整年,那么换算相当简单,用现在的公历(阳历)年数加上378即可。但如果考虑到闰月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了。
一般来讲,在同一个世纪中,公历与农历年的差值不会超过35天;而在不同的世纪,两者相差的天数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更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采用阴阳合历的缘故——现代学者称之为“置闰法”,目的是让农历的节气能准确反映太阳周年运动。但这样会造成公历/阳历的年份与农历年份的大小不一致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一种稳定的换算关系,就需要对阴历/农历的年份进行加权计算,也就是把当年的闰月情况对历年进行加权求和,然后除以总月数得到一个平均数值,用这个数值来对所有未带“闰”字的年份进行统一换算。而所谓“某年的地支为戌”的意思就是,在本世纪中这个年份没有闰月,或者说本世纪内该年份包含的月份总数比12少1。比如1966年是甲辰岁次,按干支纪年法本该有354天,实际上这一年只有352天,原因是该年闰了几个月,每个月少一天。又如1900年是庚子年,按干支纪年法应该包含354天,但实际上这一年的天数只有352天,原因也是该年闰了几个月,每月少一天。
总之,“某年的时间间隔为戊戌”表示的就是该年份属于本世纪中没有被闰月的年份,也就是该年月数比12少的年份。而“丙戌”则表示该年份被闰了一个月,也就是说这一年包含了13个月的情形。 由于“丙戌”和“戊戌”都包含13个月,而“庚午”却包含十三的星期数,因此当人们说起“丙戌”时往往会误认为是“庚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