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代表什么生肖?
子鼠 老鼠包子的馅是猪肉,所以包子第一应该属于子鼠。而且老鼠包子的皮也是发面的。 和好的面团如果发酵的非常好,组织非常细密,那么形状就跟婴儿的拳头差不多。 《礼记·祭义》云:“粢(zī)昌,黍稷之属也;暴,糯米之类也;糟,酒滓也。”
唐代郑樵在《通志·食料七》中补充:“暴字从日,此谓曝乾、蒸乾之类。今人谓之干粮。”“糟同。”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人事二》中说:“馒头者,馍馍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进一步解释:“馍馍即馒首,以面发酵,蒸熟入盘,俗信上辈早蒸者,谓之上蒸。” 李时珍还写道:“方士以糯米粉为糕团,或以米面为之,蒸熟,用油煎成金黄,久吃不坏。”
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饮食》条中说道:“按馒头之名始见于此。明吕毖《大明开国功臣·冯有德传》:‘洪武四年命和米及麦为主食用……十年诏谕内官监:‘每年进贡糕点馒头’。又《太宗实录》:‘十四年九月令内官监:‘造馒头、饼、饺儿等物,每月进御十份。’”
这些记载说明,至少在明代,馒头已经是一种在家庭中很常见的主食品了。而馒头的外形就像小孩子的拳头,因此用“包”来称呼它也很恰当。至于像包子那样在底部露点手指印的话,那只能是小孩子做出来才符合实际。
丑牛 “蒸饼”与“牛角饼” 《齐民要术·饼法》载:“凡作饼之法,惟和面最难得法……” 这说明,南北朝时代,民间已经出现用面粉做的“蒸饼”了。 隋炀帝时有个叫何稠的工匠,善于做“角蒸饼”。所谓“角蒸饼”就是把和好的面团做成牛角的形状,蒸熟后放在碟子上。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酒馔·面食》中解释说:“今之角蒸饼,即古之角黍也。”原来这“角蒸饼”就是最早的粽子啊! 到元代,出现了“糖角儿”。明代贾铭在《食物本草》中解释道:“制如角黍,但微长,两头尖尖,五色饰花,油润香甜,名‘糖角儿’”。 清代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称:“糯黍浸水,日炙成浆,滤渣逐沸,加糖作坯,擀作薄片卷成筒,刀切薄块油炸成虚馅馒头状。”
这种食品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北京的“豆包”、杭州的“冬笋汤包”、山东的“煎饼馃子”等等。真可谓是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啊!
寅虎 “粉果”与“水晶包” 《清异录·果味》这样描述“粉果”:“形圆而薄,轻若蝉翼,大若茶杯口,色白如晶,光洁如玉,脆软香甜,入口即化。” 这是关于“粉果”的最美的形容了。这应该就是最早的“水晶包”吧! 其实“粉果”就是现在的虾饺、烧卖等一类东西。
卯兔 “水晶包”变“灌汤包” 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早在宋朝,中国就发明了蒸汽机,用来加热酿酒。”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一间“甑(zèng)蒸酒店”,说明当时开封的酒馆已用“甑蒸”的方法酿造米酒了。
南宋林洪写的《山家清供·馄饨》中说:“以水煮熟,入盐、酱油、芥辣、香葱食之。”“馄饨”最早好像指的是没有馅儿的空心面条。
元代王祯写的《农书·百谷谱集·谷》中说:“黏高粱可造酒,名曰‘烧酒’或‘白酒’。其浆滓晒干,谓之‘酒窝子’,可用泡药。” 这说明,至晚到元代,城市里已经有了用“甑蒸”的方法酿制的酒,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出现了专门的店铺。 到了明朝,“烧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都已经出现。 陈铎的【朝天歌】如此唱道:“蜀椒烧酒能健胃,嫩豆花,酒渍樱桃,新样填妆赐宝珠。金缕玉筋调糖醋,建盏举杯称老饕(tāo)。”
“嫩豆花,酒渍樱桃”,这“嫩豆花”不就是后来的“豆腐脑”吗?“烧酒”“葡萄酒”和现在的已相差无几了。
巳蛇 “荷叶饼”与“水晶包” 北京现在还有专门卖“冰糖葫芦”的小摊儿。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欢甜食。他当皇帝之后,为了让百姓能吃上甜甜的饼,就命令官员做一种“糖烘饼”进献给皇上。 后来这种“糖烘饼”传到民间,就成了“糖火烧”、“糖耳朵”。 清代,北京出现了各种带馅儿的点心,如“奶酥月饼”、“炒肝儿”、“豌豆黄儿”等等。
到了民国年间,北京又有了一种“荷叶饼”。据说是因为当时用“炉灶”炒菜不方便,于是有些厨子就用“荷叶”来垫锅——把和好了的面团放到荷叶上,盖上锅盖,让蒸气把面团“烘烤”熟。这样做成的饼,表面酥脆,里面绵软,配上辣椒酱吃很有特色。 后来有人灵机一动,干脆就把肉馅儿夹在荷叶之中,做成饼形,外脆里嫩,咸香辣鲜,这就是最早的“荷叶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