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了代表什么生肖?
子午流注是古代中医用来计算时辰的体系,它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脏腑及经络的运行。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子后一刻,天门开,卯时三刻,天门辟……” 意思是说,在子时最后一分钟的时候,天门的通道打开;到了卯时第三刻,天门的通道就彻底打开了(一昼夜共十二次)。
古人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构建了这套体系,认为在一天之中,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由晨至晚依次更替,而经络也是随着这个次序进行运转的,于是有了“寅时津液布化、卯时清阳升发”等等说法。 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理解和套用这套理论并不合适,但它仍然是我们了解生理机能运行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十二地支中“亥”与“子”相邻,“丑”与“寅”相接。在中医文献中常常见到“子丑交替”、“寅亥逢冲”等字眼,这就是指的这两个时间段的变化。 在“子丑交替”之时,即当前一个时辰即将结束,下一个时辰即将开始的那一刻,人体的气血必定会出现变动——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过这一点,叫做“平旦人气生,日中人气长,夕时人气收”。 “丑”为太阴寒水司管,阴盛阳虚,“寅”接替“丑”主管天地间阳气升腾。因此在这短暂的一瞬间,阴气减弱,阳气微升,人体经脉循行也有了一个微小变化——从足少阴肾经循行至肝经。
不过这种变化非常微小,细微到现代科学也无法检测出来。但是古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并把这个过程定义为“子时一候”——也就是现在的“夜半”时间。 此后,虽然太阳还未升起,天色尚未破晓,但阴极阳升的局面已经奠定,所以中医理论中“寅时”的阳气上升特点便有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