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算老五?
这个问题,应该从十二地支的来历说起! 古时的人们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人用天干与地支相配来表示时间,比如子时就是晚上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段。 十二地支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前五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而最后一个“亥”对应的是“子”,故而在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狗猪除了排列顺序外,还有一个顺序是“子——寅——辰——午——申——酉——亥”,这就是老五的由来。
再来说说六十花甲,人们用干支纪年法,一年又分为上中下三个五日,称为“五运”,三年一循环,每步七个月零五天,这样计算下来,六十年里有十八个甲子(十个五行轮回)。 而人的出生年份正好对应十六个甲子中的一个,如此每年都会有一个人满六十岁,在这一年里,这个属相的人就被称为“值太岁”或“本命年”。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和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变化判断节气和占卜,而七个星星组成一个星座,其中北斗星由天枢至摇光共七颗星星组成,这七颗星被古代天文学家分成了四组,每组各负责一年的节气,而立春以后北斗星的方位就会逐渐偏东,到了夏至节气这一天,北斗星的第一颗星(天枢)会到达正北方,此后每天北斗星都会偏东一些,到了冬至节气这一天,北斗星的第五颗星(摇光)会到达最北端。
根据这种方位的变化,古人将一天划分成十二个等份,每顿饭的时间就是一个“时”,每一个时分为三个段落,每一段落叫做“刻”,每一刻分为八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字”,于是就有了“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选北斗星来确定时间和昼夜呢?原因就在二十八宿之中。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成四组,每组七宿,对应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每组七宿又被分成三个星座,每个星座由三颗星星组成,每颗星星都有一个名字,它们分别是: 斗魁(斗魁指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天枢,由于天枢比较暗,不发光,又被称为“魁星”); 斗柄(第三颗星叫“玉衡”,第四颗星叫“开阳”); 斗宿(第五颗星叫“摇光”)。
古人用斗杓的斗魁来区分季节,用斗柄来测量昼夜的长短,用斗宿来测定方向。 那么既然能测量昼夜长短,当然就能判断二十四节气了。